观点网 >
专栏 >
观点意见 >
>
正文
观点意见:全国一盘棋战略下慎对“新区”热
时间: 2014-06-12 17:58:07    来源: [ 观点网 ]

至于改革以及改革的经验能否推广至全国,即便是国务院主管部门,恐怕也是心中无数,完全没有时间表。

  推荐语:看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好的,但在相关政策制度尚未完善的时候,为促发展一窝蜂炮制“新区”也未必如意愿中完满。

  近年来国内一个值得商榷的现象是各种新区的设立,这里的“新区”是指广义上的新区,主要是两大类,一类是国家级新区,另一类是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

  国家级新区,是指新区的成立乃至于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总体发展目标、发展定位等由国务院统一进行规划和审批,相关特殊优惠政策和权限由国务院直接批复,在辖区内实行更加开放和优惠的特殊政策,鼓励新区进行各项制度改革与创新的探索工作。目前已经有了9个国家级新区:1992年10月上海浦东新区成立、1994年3月天津滨海新区成立、2010年6月重庆两江新区成立、2011年6月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成立、2012年8月甘肃兰州新区成立、2012年9月广东南沙新区成立、2014年1月陕西西咸新区成立、贵州贵安新区成立,2014年6月青岛西海岸新区成立。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指我国为了顺应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内在要求,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国家所建立的以制度创新为主要动力,以全方位改革试点为主要特征,对全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深远影响的实验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除了具有“经济开发区”、“经济特区”、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内涵,还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改革,是一项以全面制度体制建设的方式推进改革的系统过程。

  截止2011年12月,国务院已经批准了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沈阳经济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总共10个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虽然在2011年,国家发改委官员有表示,“改革进入深化阶段,除遇特殊情况,原则性不再接受新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申请”。但实际上,这方面的建区工作并未停止,2013年4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会议又确定了黑龙江省先行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至此,第11个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又诞生。此外,国务院还决定设立4个“综合改革试验区”(区别于“配套”),包括有: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珠三角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以及泉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

  所以拉拉杂杂,各种名目的“新区”加在一起,现在经国务院批准的已经有了24个“新区”,已报未批的还有一大批,创造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纪录。

  总体看这些新区的名字虽然标新立异,挖空了心思要出特色,但归根结底,重点依旧都是“要政策”,至于改革以及改革的经验能否推广至全国,即便是国务院主管部门,恐怕也是心中无数,完全没有时间表。这样一来,新区在全国改革方面的意义已经不大,渐渐演变成为了一种单纯的地方政策优惠。未来如果各式各样的“城市圈”再一拥而上“要政策”,各种新区的设立恐将势如洪水奔涌而来,政策环境乱上加乱了。

  这种“新区”建设的大干快上,所可能造成的问题是值得关注的。首先是,制度成本越来越大。有新区,就会有机构,干部越改越多,职务越兼越多,机构设置叠床架屋,越摞越高,这对未来的全国性改革非常不利,只会增加成本。其次,改革试验的性质越来越淡化,不具有全局意义。过去的深圳和上海的改革,可以形成指标意义,全国推广,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政治上,均获益匪浅。现在这种八仙过海式的“新区”建设热潮,有效的经验总结都是问题,就别提全国推广产生社会效益了。第三,加大了社会成本。新区的设立,难以避免的情况之一就是房地产开发,此外由于现有行政程序之外有程序,整体社会成本的增加也是可以想见的。最后就是这种“新区”建设热潮,实际还扩大了中西部与沿海地区本来就已经很大的差异。在24个各种“新区”中,实际真正在西部的只有1个。新区的政策优惠会导致资源的集聚,现在这样的资源集聚都在沿海,更加扩大了差距。

  最终分析结论(FinalAnalysisConclusion):

  发展是全国人民的期待,不是少数地区的期待。中国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发展空间的缩小,改革的战略设计日显重要,现在这种到处都是&
(审校:刘满桃)

关注观点新媒体
官方微信二维码
24小时热点>>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22375222 或来函ed#guandian.com.cn(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