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光:小城镇之梦,打造“最完美的城镇生态圈”
作者:     时间: 2013-08-14 13:31:30    来源: [ 观点网 ]

  刘晓光:诸位好,我演讲的题目是“小城镇之梦,打造‘最完美的城镇生态圈’”。我主要想从中国的城镇化的软系统角度做一个探讨。

  我们知道,城镇化已经成为中国目前一个很重要的机遇和下一步发展的重大事件。对于我们地产商来讲,城镇化也是我们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机会。在未来的10年、20年中,可能它都是一个重大的机会,而且我一直在想象着,它很可能会形成一种波澜壮阔的态势。我想主要讲讲小城镇发展,它可能下一步要动员我们的很多力量,特别是要动员我们有产业能力的机构和企业,我们会带着产业、资本、管理、技术去参加这样的小城镇的建设。

  从软的系统来讲,我想大概有这么几个问题:一是我们下一步的可持续战略定位,二是可再生的产业导入,三是可增长的金融支撑。最后一个就是可平衡的人居生活。

  我们的经济发展如果说没有重大的事件推动,在现在来看,可能比较难。从国际上来看,美国是用大量的军事工业、IT、新经济来推动。中国的城镇化可能会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一个重要的增长点。这一轮的城镇化可能使我们中国社会从二元结构向一元社会结构的转型,可能推动我们经济社会向更高级的阶段发展,可能会直接推动相关生产力的要素,包括金融、资本、投资、产业、技术等等。另外,我们为什么要推动中国城镇化发展呢?它有很多历史的客观需要,一个是我们的国情,中国的小城镇现在很落后,另外我们的二元结构和贫富差距也是比较大。我一直在想,用一个什么样的方式能够使我们的小的城镇建设得到一个更快速度的发展。小城镇的建设,除了硬件建设之外,很重要的是它的软系统。软的系统到底有什么呢?除了它的基础设施建设,大量的建筑形态这些物质化的东西之外,更重要的是一些新的理念、资本、管理、技术、文化的输出。可能要进行一体化的设计。

刘晓光

  我一直认为,在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地产界肯定要参与,我也感到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机会。如果说我们放弃了这个历史机会,或者没有参与这种历史机会,我们在竞争中肯定就要落后。

  我们已经参与了北京的一些小城镇改造,我们也正在进行着昆山的小城镇改造,以及云南的环昆明的小城镇改造。我们发现在改造过程中,难的并不是一级开发,也不是物质形态的建设,难的是产业的导入、管理,难的是从文化的资源、生态的资源平衡,难的是这些软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我最近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经济的精英,或者说中国的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我们怎么在参加小城镇的建设中发挥更多的作用。我们看到一组数据,中国大概有6.6万个亿万富翁,还有1100万个千万级的富翁,如果说我们能把这一大部分人中的一部分人动员起来,直接参加新的小城镇建设,把他们的资金、技术、管理融合起来,那将是一个很大的力量。

  中国这30年来取得了全球瞩目的重要成就,但是我们现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生态环境的破坏、城乡差距拉大、贫富差距拉大、信仰缺失、一些共识的争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做了一些小城镇的建设,但还是有很多失败的东西。为什么我讲要把软的东西带进来,为什么我讲要动员更多的社会经济的精英,在中国的小城镇中发挥他们的作用?我觉得这是一股重要的软的系统的力量。我们算了一笔账,如果其中20%的人能够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去,每个人大概是200万的现金来投资,那就有4万亿的投资。先富起来的经济精英,他们是改革30年的受益者,同时他们也有这种责任感。从中国的企业进入中国的公益系统和慈善系统,大概有这么几个历史阶段,首先是大家认真的做好企业,提供利税。第二个阶段是做一些慈善的事业,第三个阶段是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组织一些NEO,用一些经济的办法做一些事业。现在我们可能要进入到一个更高级的阶段,这个阶段就是大家组织起来,除了做一些慈善和公益事业之外,大家拿出资金、管理、技术,把自己的产业、产品融入到下一步新的城镇化建设中来,实现我们的责任。开始可能没有什么利润,将来可能也是一个很大的产业和事业。我们在阿拉善的事件中也探讨过这些问题,我们做过一些社区,帮助转移的农牧民建立生产基地,开拓一些市场,然后做一些浴室、图书馆,把这样一个很小的社会组织能够注入到一些经济的、产业的、市场的东西,这样对它的发展肯定是很有利的。如果我们把理念、资本、管理、技术和文化能够输入进去,我相信就可以解决小城镇下一步建设中的资源平衡、产业平衡、文化的平衡、权力的平衡和生态平衡这些大问题。

  要建设小城镇,我们需要有一个可持续的战略性规划,一个小城镇发展起来,需要充分的资源的嫁接,包含硬的系统和软的系统。另外,我们也可以借鉴很多国际上小城镇建设的情况,比如美国的一些情况。事实上大城市带动小城镇,中等城市带动小城镇和小城镇群,也都是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的一条重要的路径。这里头很重要的就是可再生产业的导入,国际上也有很多例子,比如洛杉矶、旧金山有很多这样的小镇。我们现在也在实践这些东西,比如我们最近在做的首创青旅·两岸城,实际上是把旅游、商业、住宅、农民的就业融合在一块儿,打造出这么一个小镇。现在这个小镇它只是一个少数集中产业的结合,我想下一步可能还要探讨更多的产业融合。我们看了一下,一个是我最近在法国看的一个情况,最近还有在英国看的一些情况,我们如果说能把硬件建好了,再把软的系统输入进去,我们这些小镇都会有很强的生命力。

  当然,还有一些小城镇化的金融支撑问题,包括资金来源、资本的来源怎么解决,是通过私募基金、债券、小城镇化的基金,还是通过资本市场的资金,这些我们都在做一些很深入的研究。我们如果构造起了它的物质形态,再把一些软的东西做得很好,我们这个小城镇实际上可以打造出良性循环的这么一种状态。我们在北京做小城镇,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我们去拆迁,去把农民搬上楼容易,在构造产业方面的难度很大。所以我想将来一方面,可能国家对小城镇的建设应该在税收、财政、信贷上能够有一些具体的优惠政策,或者扶持政策。一方面,很多大的机构在中国的小城镇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在做着一些小城镇的开发投资建设。另外一方面,如果说我们中国的一些经济的精英,一些先富起来的人能够在小城镇建设中,把他们的资金、技术、管理输入进去,能够在小城镇建设中发挥他们的作用,我想这将会是一件很大的事情。一方面体现了企业家的责任,另一方面也使用了他们的技术、资金、观念管理方法,使我们在小城镇建设中能够更加良性的发展和循环。

  我们的小城镇建设肯定不止一个模式,有的是大城市边上的,有的是中小城市旁边的,有的是小城镇群,而且每一个小城镇它所依赖的产业依托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可能是纯粹旅游的,有的可能是以文化为主的,有的可能是以一些加工业为主的,还有一些是以当地特色的资源产业为主。这些东西如果说我们都能够有一个清晰的战略定位,又能够有投资的硬件力量,同时附带软件的力量,这样的情况下,我想我们的小城镇建设能够健康发展。我们最怕的是出现巴西的一种情况,出现平民窟,产业完全枯竭的情况,最后进一步贫困化。在这些问题的解决上,我想这就是一个系统,我们需要有硬件系统,我们可能更需要的是软件系统。我想可能我们需要有一些大的机构投资者来投资,需要有些政府来扶持。我们可能在未来更需要中国改革开放30年先富起来的一些人直接介入到小城镇的建设,使中国的小城镇能够在未来的10年、20年中健康的发展。



(审校:劳蓉蓉)
24小时热点>>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22375222 或来函ed#guandian.info(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