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网 >

观点时评 >

>

>

正文

观点时评:银行和地方政府都有可能破产
作者: 朱大鸣     时间: 2011-06-02 16:25:54    来源: [ 观点网 ]

地方债务危机往往与土地市场密切相关,土地是地方政府敢于大规模借钱的底气。

  观点网 和其他国家闹债务危机一样,中国的地方债务也不容乐观,危机似乎一触即发。很多地方都用卖地来填补财政赤字的窟窿,特别是地方债务总是和土地市场玩蹦极,实在令人心惊胆战。

  路透社的报道说,中国监管当局准备清理可能违约的2-3万亿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务,做法是将部分债务转入数家新创设的公司,并解除省级及市级政府机构出售债券的限制。2010年底中国地方以及中央所有债务总额,大致在15万亿人民币左右,这包括地方融资平台的隐性债务。中国政府总债务占比2010年GDP大约40%。

  我们不知道地方政府到底欠了多少债务,这也没有办法统计,但是,从很多地方常年寅吃卯粮状况,我们就知道这个数字是很大的。这里需要指出的,地方债不仅仅指的是地方债券,还有很多隐性的债务,可能比显在的欠债更多。

  路透社那个3万亿的数据,或只是“可能违约”的债务。中金公司有个数据显示,2009年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不含票据)约为7.2万亿元,其中2009年净新增约3万亿元。预计2010年和2011年后续贷款约为2万-3万亿元,2011年底达到约10万亿元。报告称,2009年底主要上市银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约占贷款总额的10%,国开行和地方性金融机构占比相对较高。

  10万亿元的地方政府负债约占中国2009年GDP的三分之一,相当于中国外汇储备的70%。为了偿还本息和继续获得贷款,地方政府常常保持较高的土地价格和对土地的旺盛需求,许多地方融资平台就将“破产”。可见,中国地方债务已经到了必须正视的时候了。

  地方债务危机往往与土地市场密切相关,土地是地方政府敢于大规模借钱的底气。地方政府以土地财政为诱饵,大量获取商业银行的低息贷款。

  2009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大体是1.4万亿元,2010年全国土地财政收入2.9万亿元,一旦土地市场陷入低迷,地方债务的风险就立刻会显露出来,银行系统也受到威胁。

  因为地方政府维系的土地收入在降低,土地财政降低,也就意味着地方政府还贷能力降低,这样将导致大量银行贷款变成不良贷款,商业银行多年剥离出来的坏账也付之东流。

  近期国土部的禁令扩展到县城,国土部已向各省、市、区国土部门下发函件,要求需上报异常交易地块的城市范围,扩大到全国所有县级及以上城市。这说明,土地调控已经深入到县城,也是对于地方政府的卖地生财的一种制约。

  确实,如果没有一种制约,只是想着将土地卖完之后,再去征收房产税,那带来的危机不仅仅是房地产的危机,可能连同整个经济秩序都将遭受到侵蚀。

  因为土地市场的波动是必然的,不可能只涨不跌,一旦下挫,过惯了扩张过日子的地方财政,很难适应过穷日子,这样就会带来更多的问题。一方面土地价值下降,会使得更多的债务沦为坏账;另一方面,满足扩张了的财政支出需要开辟更多的财路,这可能导致更多的矛盾。再说,这已经不是理论意义的威胁了,现在很多地方的强拆获取土地的行为,已经制造了很多的矛盾和危机。

  在全球正在酝酿大规模债务危机的背景下,希望我们的地方债务能够化解,过度依靠土地财政的发展模式应当改变,让房地产市场还原为真正的房地产市场,而不是背负太多的不属于它自己东西。

  很多人说中国房地产绑架了中国经济,问题是,很多东西总是宁愿和房地产捆绑在一起,你想赶走他们都不可能,央企们热切进入房地产的行动就说明了这一点。

  跟着土地市场玩蹦极的地方债务,其实更容易出问题,一旦蹦极超越了极限——银行和地方都可能沦落到破产的边缘,这值得我们警惕。

  朱大鸣 观点新媒体专栏作者

24小时热点>>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22375222 或来函ed#guandian.info(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