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网 见习编辑周茉 随着4月11日晚间复地集团与复星国际的一纸联合公告,复地撤销上市决议案已于11日通过股东投票方式正式获得通过。
复地将向香港联交所申请自2011年5月13日上午九时正式撤销H股在香港联交所的上市地位。
股东批准私有化
公告显示,对于复地退市议案,复地内资股类别股东1480.43万股赞同,0股反对;H股类别股东31229.4847万股赞同,1301.2万股反对。
根据复地与复星1月20日发布的联合公告,复星将以每股3.5港元的价格全数回购复地目前已发行的7.298亿H股及1480.4亿股内资股股份,总收购价格达22亿人民币。
对于这一收购价格,复星国际财务总监丁国其在3月29日的集团2010年业绩会中表示,提出3.5港币来将复地收购私有化,无论是对复星国际的股东还是对复地的股东来说都是极其负责任的,这一价格在各方面都处于合理公平。
丁国其还补充称,复地当时收盘价是2.79港元,而复地私有化的价格是3.5港元。以目前在3.45-3.46港元股价范围内,较前段时间只在3.4左右的复地股价而言,多数的投资者对于3.5的股价还是持满意态度。
该笔交易完成后,复地将完全退出H股市场,复星国际拟继续经营复地的现有业务,并表示,短期内并无计划对复地的现有业务作出任何重大变更,其中包括被外界对复地再上市的猜测。
与此同时,复星亦有意确保复地的管理层或雇员不会因H股收购要约而出现任何重大变更。
将平稳面对退市
正如多数分析认为,退市对于复地而言,或许并非是个坏消息。复地在其2010年业绩报告中仍然表示,将继续改善项目周转速度、保持合理的项目储备和稳健的财务结算。
这从复地3月平稳的发展动作中可以显现,在复地退市计划正待接收最终决议之时,复地在土地市场中依然大展拳脚,围绕上海市场共拿下两幅商业地块,加上其中一幅是与一家地产联合体共同拿下,地块总面积约为15.2万平米,购地款为10.3亿元。
不仅如此,面对复地三月份销售额的小幅下滑,复地集团董事长张华依然颇有信心称,对于目前多种复杂因素交互的市场环境,复地相信宏观调控能够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带来一个更为理性和稳健的市场,以及更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行业环境,复地也仍将继续实施全国化发展布局。
复地如此从容的态势,也正如复兴对复地退市的缘由分析所述,复地的私有化,本质意义上更多的是利好于复地。
对此,国元证券分析师亦表述,作为在H股上市的复地,在不能继续融资的情形下私有化不仅不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并且肯定是一件好事。
复星国际在此前协议公告中同样认为,复地未来的成功增长,还将有大量的资金需求。但复地继续维持上市公司的地位是其未来成功发展的一个障碍。
在此基础上,复星还认为,复地较高的负债率也是将复地推向私有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根据复地2010年业绩报告显示,截止2010年12月31日,集团总负债额约人民币246.3亿元,集团总资产为333.08亿元。
而同时,复星国际认为,当复地成为复星的全资子公司后,集团内部的资金调配将更加方便。此外,复地不需要继续承担维持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的有关成本及管理资源。
复地港股七年
事实上,复地集团当年为了寻求H股上市可谓费了一番周折。
直至目前为止,复地集团在H股的年资已近7年。2004年,复地成功在H股上市,而那时内地H股上市的民营房企不超过3家。
早在2002年底,复地就有意登陆香港资本市场实现IPO,当时的复地亦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实施招股计划,然而同期IPO的中电信因市场反应不佳被迫推迟上市,受此拖累,复地也唯有选择募股招股。
2003年2月,复地在汇丰的安排下重启招股,并计划于当年3月6日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发行4.559亿股股票筹集10亿港元左右的资金,募股价格区间定为每股1.95至2.55港元,相当于股本扩大后每股有形资产净值溢价51%至73%。
但在公布招股结果的前夕,复地于3月4日突然宣布暂缓上市计划,并于当日向投资者退回申请股份款项。
复地对此解释,暂缓IPO主要是因为当时国际政局动荡不稳,削弱了投资者对新股发行的投资欲望。但同时有消息称,复地推迟上市的主因是招股不理想。
2004年1月,复地再次冲击IPO。最终,复地于2004年1月30日中午完成招股,并于2月6日在港交所挂牌,至此,复地在港股IPO上市路上,方才修成正果。
显然对复地而言,能在香港资本市场登陆已实属不易。而如今却宣布申请退出H股市场,其中原委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