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网 “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居民收入增长目标首次高于GDP,如果要真正落到实处,可能意味着发展理念的全面转变。
从毛泽东时代就开始的“先搞建设后谈生活”、“勒紧裤腰带搞建设”等理念可能已经过时!
“十二五”规划中国居民收入增长目标超过7%,而GDP是增长7%,表明要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重视民生。
“十一五”时期全国只有一个省提出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五年下来有3个省实现了“同步增长”。
“十二五”规划中,有5个省提出居民收入要超过经济增长,19个省提出“完全同步”,5个省提出“基本同步”,一共有29省提出居民收入不低于GDP增长!
显然,生活与发展受到同样重视已经成为从中央到地方的共识,而且有可能成为考核政绩的重要标尺。
另一方面,大搞民生,资金何来?据统计,2010年全国国土使用权出让收入2.9万亿,2011年预算收入为近2万亿,比去年减少1/3。有说法是土地财政走到尽头了,不能老靠卖地来搞建设,也没有多少地可卖了!
根据2010年预算报告,2009年中央获得新增建设用地使用收入275亿,地方获得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4万亿。那么,今后地方发展靠什么呢?多年来严重依赖土地财政的状况能否发生变化呢?还有什么渠道获得发展资金呢?
2011年我国年度财政支出首超10万亿,赤字安排9000亿,占GDP比重降至2%,低于去年的2.5%。国际上评价一国财政风险的指标有两个:一是赤字占GDP比重不超过3%;二是国债余额占GDP比重不超过60%。去年末中国国债余额为6.8万亿,相对于40万亿GDP来说远低于国际警戒线。
因此,中国赤字水平仍在可控范围,而负债率十分低,显然,考虑让地方独立发债可能是今后的发展思路。问题是如何控制地方发债规模,并防止滥发风险。
另一个替代土地财政的渠道则是全面推行房产税,让房产税成为地方收入的重要渠道,从而使地方政府对房地产发展的角色得以转变。房产税应坚持“一套尽量免税,二套适当收税,三套以上施以重税”的原则,对大面积、别墅也要课以重税。相应地,调高个税起征点,让普通劳动者的税负减轻,改善民生,促进消费,稳定社会,持续发展。
彭澎 观点网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