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网 >

观点时评 >

>

>

正文

观点时评:股权激励背后的万科模式转型
作者: 周静怡     时间: 2010-10-26 17:43:59    来源: [ 观点网 ]

万科的新方案显得不仅更加节制,也更加困难,万科似乎在有意推进管理层激励机制的同时,也极力推进增长模式的转型。

  观点网 周静怡 在公布了三季报之后,万科800亿销售已经不再是悬念,相反是万科同时公布的要求极高的股权激励计划,引发了新政敏感期下的新猜想。

  该2010年A股股票期权激励计划草案,拟向851名激励对象授予总量11,000万份的股票期权,占目前股本总额的1.0004%,激励对象人数占万科目前在册员工总数的3.94%。

  根据公告,万科此次拟授予的股票期权,有效期为4年,行权价格按照激励计划草案公布前一个交易日的万科A股股票收盘价和前30个交易日内的万科A股股票平均收盘价孰高者确定,为8.89元。

  万科表示,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是万科战略落地的一个重要环节,目的在于建立股东和职业经理人团队之间的利益共享和约束机制,这一目标并不会因为市场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在这个时候,推出期权激励计划,一方面增强了股东对公司的信心,另一方面,也为管理团队设定了明确的奋斗目标,有助于管理团队在应对市场挑战时更好的发挥积极性,为股东创造更大价值。

  万科集团近期的两名副总裁陈东锋、许国鸿的离职,在前一段时间内曾经引起激烈的讨论。尽管在万科眼里,两人并不属于万科实质意义上的高级管理人员,但作为从07年万科的跨行业“007计划”挖过来的人才,如何克服职业经理人“水土不服”以及如何刺激“空降兵”投入工作创造最大价值,确实是万科需要解决的问题,其需要面对的管理层激励问题要比中小企业严峻的多。

  尽管股权激励机制的初衷是为了达到职业经理人与企业利益的最大共赢,但万科的股权激励计划向来都不是轻易就能达到的。

  根据早前万科总裁郁亮在股东会的介绍,万科历史上,有两次股权激励计划。一次是1993年的时候,当时还没有证监会,只有人民银行。当时批准了万科九年的股权激励计划。但在九年的计划里面,只实行了三年,最后证监会不承认万科的计划,只好取消。

  而2006年5月万科开始实施第二轮股权激励以后,仅2006年度的激励计划得以在2008年9月完成实施,而2007年度尽管业绩表现不错,但由于股价达不到行权要求,该年度的激励计划最终还是无奈终止。2008年度则是因为业绩欠佳不达标,激励被迫终止。

  当时有媒体测算,按照王石在2006年获得激励股份的比例测算,仅王石就损失了将近5000万元。

  尽管如此,但万科一直没有停止在股权激励方面的尝试。

  年初的时候,万科才取消了06年起施行的股权激励计划。但在三月份的股东会上,郁亮透露,一个新的长期的激励方案正在酝酿中。王石则表示,不是说有一个激励方案简单的就会实现,万科将如何实现,如何对管理层激励应该更有节制,更有针对性,这是万科现在要考虑的。

  于是,在10月25日随三季报公布的股权激励方案里,万科的新方案显得不仅更加节制,也更加困难。万科似乎在有意推进管理层激励机制的同时,也极力推进万科的增长模式转型。

  根据计划,万科明确提出了业绩增长指标将根据股权融资情况进行调整,如期权有效期内实施股权融资将提高对净利润增长的要求,这在A股上市公司已推出的股权激励计划中尚属首次。

  同时,谭华杰表示,万科目前的规模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需要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化。进行这种调整的目的在于突出对内生增长的要求,明确了不能以依靠股权融资实现的外延式增长来代替内生增长。

  如是看来,万科本轮重启股权激励,结合职业经理人团队和股东的利益是一回事,但其中也隐约透露出了万科在高速成长之后的发展模式变革,万科已经步入稳定增长轨道,进一步寻求利润增长的追求才将是万科接下来的目标。

24小时热点>>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22375222 或来函ed#guandian.info(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