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网 王小明 就像事前被预知的将横扫我国大部地区的最强冷空气一样,由于央行忽然加息在前,国家统计局21日公布的三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多少已经失去了应有的悬念。
9月份CPI同比上涨3.6%,超过了8月份3.5%的上涨幅度并未引起市场多大的反应——尽管这已创下了23个月以来的新高。
根据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的信息,食品价格的上涨和居住价格的上涨已经成为CPI上涨的新涨价因素之一,两者已经占到CPI同比涨幅的64%。而目前在我国的CPI权重中,居住价格的权重是15%左右,预计在未来住房的居住支出占CPI的权重会不断提高。
盛来运此言再次引发了关于CPI权重问题的争议。按照目前国家统计局现行的CPI指标体系,反映居民住房支出的是居住类商品,包括四个子类,分别是:建房及装修材料、房租、自有住房和水、电、燃料,比重分别是27%、11.1%、21.1%和40.8%,在CPI统计的八大类消费价格中占13.2%的权重。
但问题在于,不少人都认为,现有的CPI指标体系并不能真实反映出物价上涨的水平。根据盛来运的解释,这是由于各方面价格的涨幅不一造成的。“有的产品涨得更多一点,“比如说食品价格在涨,但同时也有一些耐用消费品价格在下降,综合起来以后,指数的形式可能给大家的感觉好象低估了实际的通胀水平。”
这种解释似乎并不能令市场信服。这种被扩大的了差异化错觉,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住房价格的不断飞涨。一个被社会普遍认可的观点是,为何在住房价格只升不降的背景下,CPI指数的上涨幅度仍然“不温不火”、与住房价格的涨幅相去甚远?
这个命题的出现完全在于社会大众对于房价的高度关注程度,大多数人可能不会意识到,具体的房价指标并不在我国的CPI指标体系当中。尽管我国的CPI权重会有5年一次的常规调整,但在可预见的时间里,房价似乎也不可能被纳入到CPI的权重当中。“这是国际惯例,如果房价计入CPI,CPI就不是CPI了”,一名国家统计局官员曾这样表示。
我们无意去衡量目前我国CPI权重计算方面的科学性,也无法评估房价指标是否应该计入到CPI的指标体系当中。但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房价的高涨确实是CPI高企的动因之一,原因在于我国房地产的行业属性。
作为我国目前的支柱性产业,房地产行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同时也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带动了其上下游产业链条中的50多个行业的发展,若其价格快速上涨,显然也将影响到各个产业链条中的产品价格涨幅,而这些价格的波动,大部分都可能被列入了CPI统计的指标体系当中,从而影响到CPI数据。
由此可见,房价不被单列入CPI的权重其实亦有其道理,尽量避免了CPI统计指标的重复性,而不断提高未来住房居住支出在CPI中的权重,确实能最大限度地提高CPI数据的准确性。
事实上,作为衡量通胀经济最为敏感的指标,同时也是制定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依据,CPI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指数。而高房价问题严格说来不过是宏观经济问题中的一部份,或者说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其并不能完全单独反映通胀经济的所有特征。
下半年以来CPI的持续高企,央行的忽然加息已经预示着管理通胀经济的必然性,然而这招棋并非单独针对房地产行业,货币政策、利率手段的使用真正目的在于保证整个宏观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而非单纯地为了解决高房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