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以来的城市幻想和乌托邦集中表现在纽约建筑师伍茨(L.Woods)的作品中。他的乌托邦作品以作品集、丛刊专集和著作的形式发表。其代表性的著作是‘ONEFIVEFOUR’[14],1992年出版的《新城》[15],1993年出版的《战争》[16],《利布斯·伍茨》[17]。其主要建筑和城市乌托邦作品包括中心城市、地下柏林、空中巴黎、独屋和柏林自由区。
他在“中心城市”这件作品中设想出人类和社团的不同活动,并为这些活动准备的相关建筑组成了一个个的中心。每个中心城市在平面形式上呈现为不完整的圆周状。多个中心城市组织在一起形成城市网络(图17-18)。中心城市中的建筑是一种探索性和实验性的工具,是为一种探索和实验性的生活服务的。这种工具式的建筑可以辅助人们对世界的探索、辅助人们对不同生活方式、对视觉、触觉等感觉系统的探索和尝试。由此,建筑就成为“实验室”,生活在中心城市中的人们的生活就具有探索性和刺激性。于是,一种新生活方式,实验性的生活就与一种新城市建筑,中心城市结合起来了。什么是“实验性的生活呢”?伍茨的解释是:“实验性的生活就是在不断地最大限度地吸收知识的条件上生活”[18]。因此,每个人和社团就要不断地自发和巧妙地掌握和发展自己的知识,同时要不断地走出知识的极限去获取和探索未知,从而不断地在生活中进行实验。他认为在目前的技术社会中,创新的速度已经超越了传统。新的生活知识和条件发展如此迅速,以至人们无法有效充分地了解、测试和估量它们,也无法有效充分地掌握它们。这种情况不可避免地导致社会和思维的突变,变化就很可能导致新的城市,例如“中心城市”式的城市的出现。无论如何,建筑师将在人类未来社会的创造中起着比今天更大的作用。他说:“我相信如果建筑师面对新知识、新技术、新的生活条件,那么他们就会试图改变目前这种附庸地位,去创造一种新世界”。[19]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伍茨的建筑创作是以自我命题的方式进行的,但后来他经常应邀进行创作。在这些受邀之作中“地下柏林”(1993)方案令人注目。在这件作品的设计中,他认为每个城市建筑方案均伴随着特定的社会需要、社会功能和社会组织。“地下柏林”为柏林人提供了一种新生活方式。他认为人们的生活目的、手段和方式与世界的物质和物理条件相联系,地下生活也是如此。地下有一系列的物理力的特殊条件,如地震力、引力,以及在地球内部互相作用的电磁力。他设想的生活方式试图对地下的物理条件做出回答,他设计的地下城市建筑由薄膜金属制成,并用很精致微妙的机械和材料加以分割。这些地下结构很像精密的机械仪器。这些仪器与地质力学以及地磁力的频率相协调。他说人们或许听不到甚至感受不到这些,但在思想层面和电磁现实中,人与地(宇宙)的和谐通过机械获得了。该方案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地下世界。该地下世界由一个巨型球体空间组成,该空间为他上面所说的精致的建筑机械提供了地下实验场所,为人们的“实验性生活”提供了场所。地下球体空间为辅助人类实验性的生活提供了许多特定的辅助手段,这些辅助手段就是伍茨设计的一系列错综复杂的金属平台,这些平台构成地下空间之间的市政联系。于是,“地下柏林”就成为一系列生活实验室,建筑要素成为居住者与世界建立起联系的机械(图19)。
“地下柏林”方案结束后,邀请者又请伍茨为21世纪的巴黎提出设想方案,题目拟为“巴黎:建筑+乌托邦”(1994)。伍茨在谈起“空中巴黎”时说:“设计时自然地想起上次在‘地下柏林’。我对‘柏林方案’的最后记忆是那些冲出地表飞向空中的建筑要素。它们飞向何方呢?就让它们飞向巴黎吧。我设计的这些飞行器将在巴黎上空聚集。对我来说柏林是个内部的室内空间,是地下的、内向、封闭和地表的世界。巴黎则是一个充满阳光、空气的城市,一个飘渺的轻质世界。”他设想在巴黎上空组装那些由薄壳材料制成的机械片断和构件。随后开始设想将它们结合在一起的构造手段,以及如何将这些漂浮在空中的轻质结构与地表联系起来,如何将它们固定起来。他认为“空中巴黎”的关键是如何使这些部件悬浮在空中。首先,这些结构和部件与飞机不同,它们没有引擎,只是一种漂浮物。他使用“磁悬浮”的概念,设想这些空中悬浮结构是一个双磁体,它借用地球磁场来漂浮停留在空中。这样,‘空中巴黎’是一件随风摇曳的空中结构,这些部件由结合成网状系统互相支撑的缆索结构系在埃菲尔铁塔上(图20-23)。
他设想这种结构是为某种如同马戏团那样的社团服务的,居住者如同杂耍,这群人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气流。伍茨认为这种社会与传统社会不同,它是没有传统秩序、结构、中心和等级的社会。这种社会中的人们要有充分的“实验性生活”的精神,因为新生活充满刺激冒险和探索,要不断地面对新问题并加以解决。这是一种在新技术条件下冒险的乌托邦世界。伍茨的方案通常考虑的是大尺度的城市社会,但他也试图返回到较小的独立结构系统中去尝试和检验那些宏大的想法是否合理可行。独屋就是这种尝试的产物。该结构内外没有梁柱支撑,结构是由建筑形式衍化而来到,其内部也没有进行功能分划。在伍茨的世界中人们得以发现一种所谓的乌托邦“理想世界”,该世界有时表现出一种完美的特征,有时表现出一种令人新奇的特征,有时甚至使人震惊和恐惧。
奥地利实用美术馆主任诺埃瓦(PeterNoever)说伍茨的作品“对现存建筑状态持批评态度。伍茨的批评态度是一种打破一切的态度……。他的作品形象具有一种真实、震撼人心的力量,同时又使人感到一种解脱,一种精神上的解放。”[20]这位站在建筑学边缘的形而上学的建筑师走到想像的极至。他创造的建筑世界虽然是虚幻的,但这种虚幻的世界却使人耳目一新。伍茨之所以提出这些与众不同的作品,主要是他对现存建筑状态的不满,他认为建筑的现实令人感到悲哀和可怜。他对建筑现状的分析和批评是从社会政治角度出发的,他称“建筑是一种政治活动”。他认为目前西方建筑师实际上是现存社会政治结构的建造者,因为建筑师遵循那些已存在的,表现某种阶层压制另一阶层的隐藏形式,或遵循那些隐藏在得益于现行常规、秩序和习俗的社会形式,而居住者则永远是最后被建筑师考虑的。居住和使用者不得不接受建筑师和顾主以及现行社会习俗强加的东西。这样,居住者承担着所有的上层建筑的重负。
伍茨要创造一种新城市和建筑,他自认这些年来的作品是在创造一种新观念的建筑。这种新观念就是他所称的TerraNova.他说:“TerraNova有两个意义,第一它具有某种新鲜性,主要指‘新’的地球具有某种奇异陌生性。当我们面对新奇、陌生和不熟悉的事物时,我们受到震撼,感到吃惊和不安。陌生和奇异性使我们从熟悉的思考方式中走出来,去面对现实。这对我的生活和工作来说十分重要;第二与人类的天性有关……人类的天性就是去创造和构造自然。我们必须创造世界以便彻底地在其中生活。”他称“在我的作品中有一种承诺,那就是不仅对那些为现存生活方式服务的建筑感兴趣,我更感性趣于一种尝试,一种新的可能的生活方式。”[21]因此,他反对任何形式的建筑权威。他说他只感兴趣于个人行为的权威,注重个性和个人探索,尊重每个人的行为自由、探索自由。他又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人的权威能够延续很久,因为每个人的活动都是短暂的。在这种朝夕变化的美学世界中没有一种形式或个人能够将权威保持长久,这种美就是他称道的“存在美”。他认为在这种世界中建筑的任务和作用就应该如同工具的作用,是工具性、手段性的,而非表现化的,建筑应该是延展个人活动、思维、理解能力和极限的工具。
当代建筑和城市乌托邦设想如同历史上任何时期的乌托邦实践一样都是人类对理想社会追求的组成部分,是历史上各种追求理想社会的设想和实践的延续。它更继承了早期现代主义那种对理想社会和城市建筑的追求,保持了早期现代主义对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憧憬和所充满的那种信心。同时它也对现代主义理想中所具有的缺陷,以及今日社会生活和城市建筑中所具有的问题提出批评,并提出自己的乌托邦方案用以解决上述缺陷和问题。已故美国城市和建筑历史学家芒福德曾说“一幅没有乌托邦的世界地图根本不值一看”。他的话当然不是有关地图的,而是有关城市与建筑的。
·梦想与观念:城市建筑乌托邦 08/07/22
·百仕达地产有限公司 08/07/17
·迎接首府城市建设“十年巨变”新时期 08/07/14
·城市病:城中村与百年前的西方贫民窟 08/07/07
·争议声中诞生“崭新的北京” 08/07/06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