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呼和浩特城市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呼和浩特市人大副主任 李岳清
政府重点将在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在城市建设改造中的龙头作用;加快“城中村”和危旧平房改造步伐,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及三环线建设步伐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三年一小变、五年一中变、七年一大变”,这是2003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对首府“首”起来的一个要求,转眼五年过去了,呼和浩特已圆满实现了中变目标,如今正借势城市化步伐加快的东风,扬帆奋进,向大变目标靠近。
从2008年至2010年,呼和浩特市将用三年的时间,使首府的城市建设在“七年大变化”的基础上实现“十年巨变”。今年是“十年巨变”的起步之年,也是非常关键的一年。政府重点将在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在城市建设改造中的龙头作用;加快“城中村”和危旧平房改造步伐,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及三环线建设步伐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就首府的城市建设,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以发展的眼光超前规划城市
城市(乡)规划是一个城市的龙头,规划是一个城市发展、建设的命脉,所以城市的规划应适度超前。如果一个城市规划出了问题,那将后患无穷、满盘皆输。城市建设得好不好,美不美,关键是规划。我们看到美国的华盛顿、澳大利亚的堪培拉很漂亮,主要是规划超前问题,高手设计。所以我们不能忽视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龙头作用。
现代化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城市(镇)化。在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中表现的最终成果就是大规模实现城市化。目前,世界、中国、内蒙古、呼市的城市化率分别是50%、45%、50%和60%,发达国家甚至达到80%或90%以上。中国每年的城市化率大体上增长1%左右,内蒙古是2%,全国大体上每年有1300万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而内蒙古每年有近50万农牧民从农牧区流向城市。
2000年,呼和浩特市的建成区80平方公里、市区人口80万,到2007年末,已达到建成区159平方公里,市区人口158万人。大体上每年增长12.5%左右非农业人口。按这样一个速度,呼和浩特市十年后市区人口最低也将达到250万,快的话预计将达到300万。我们暂且不讨论呼市300万市区人口是十年达到或十五年、二十年达到,但作为一个省会(首府)城市来说,达到300万市区人口将是一个难以回避的事实。如果发展顺利,呼市市区达到300万人口从总体上是一个好事,呼市很多事项会有大的改进,各方面工作周旋余地会更大,呼市作为全区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也会更强。但从规划的角度我们应做好应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加快编制并出台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这个规划前期不能只请1-2家规划单位做,(最终为1-2家或1家)前期应委托3-5家竞标;二是呼市城市总体规划最好邀请经济、社会、人口方面的专家参与,特别注意本土专业人员的参与;三是借鉴北京、上海、深圳、南昌城市的一些规划体制,吸引全国高水平规划人才充实到规划部门去,可以是任职,也可以是挂职;四是以呼市市区300万人口目标,为规划布局,控制老城区人口,建设30分钟城市圈大力发展卫星城;五是要研究、探讨强化五个旗、县规划力量相对于市区薄弱的问题,研究如市与旗、县规划部门垂直半垂直管理问题,或加强城市规划部门与旗、县规划部门的指导问题。
综合手段解决城中村问题
呼和浩特市经过几年的努力,城中村改造成效明显,城市面貌、空气质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二环以内的城中村一改往日低、矮、破、旧的落后面貌,取而代之的是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整齐清洁的市容街道,和一个个环境优美的现代化都市小区。
在首府城市建设,尤其是城市扩容的过程中,由于历史、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城中村的改造将是政府长期面对的问题。即使消灭了二环以内城中村,二环以外,三环以外或四、五、六环以外的城中村,也将是若干年后地方政府长期面对的问题。所以要把解决城中村问题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来看待和对待,采取综合手段来解决。
一是行政手段。强化市政府与旗、县、区政府,现在主要是市四区政府控制城中村的行政力度;二是用法律手段。出台呼市人大(立法)或呼市政府(政府规章)有关“呼市城中村(城边村、城郊村)控制管理办法。”并动用法律手段,对极个别屡教不改者,给予法律惩罚;三是技术手段。利用遥感、摄像、照相档案等影视、文字资料进行技术控制;四是加强监管。充分发挥市容局监管职能,强化查处力度;五是利用各级人大、政协、新闻媒体监督城中村控制,定期把市四区城中村控制动态向市委、政府汇报。六是明确控制范围。呼市城中村控制范围应为外环线以内509平方公里。
加快呼市三环线建设
在首府城市框架不断拉大的大背景下,为了应对呼和浩特城市的发展,迎接未来若干年即将出现的一个300万市区人口局面的到来,呼市应加快三环线的建设步伐。
据悉,目前呼和浩特市二环以内面积为120平方公里、外环以内509平方公里、三环以内260平方公里。如按每平方公里一万人的规律,三环以内只能容纳260万左右人口。
超前建设三环线,征地等建设成本代价相对低。三环线建设对于城市面貌、改变、缓解城区交通拥堵意义重大。三环线的兴建提高城市交通的可达性的同时,也将扩大中心城市的辐射力。从城市发展的需要来看,兴建三环线是早晚的事,但晚兴建,成本会大大增加,城市总体框架也将会是另外一种模样。按照目前呼和浩特市的城市发展、财力水平、资本运作能力及交通承受度,应尽早开工建设三环线。
把市委提出“向西看变成向东看”落到实处
由于经济梯度转移规律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国策,东西城市之间存在差距已是不争的事实。可以说,自治区、呼市两级党委提出的我区、我市的发展由向西看转变成向东看,是一场革命。缩小差距首先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认真学习,应借鉴兄弟城市作法,静下心来多研究几个国内、外(主要是国内)搞得好的兄弟城市的经验,比如深圳市、珠海市、大连市、南京市、青岛市、南昌新区、南宁市等。放开视野,寻找差距,学习先进城市在提升城市品味、完善城市功能及提高基础设施服务能力等方面的经验。让呼和浩特的相关干部、开发商、建筑商、规划设计人员,适当适度地多参加一些学术会议,像国内的中国住交会、博鳌房地产论坛;国外的法国嘎纳、美国拉斯维加斯房地产节等。所有这些,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市委提出的向西看变成向东看落到实处,让先进的科学的思维方式真正服务于呼和浩特的城市建设。
关于“十年巨变”建设资金落实问题
呼市未来城市发展的面临机遇会很多,困难也不少,其中一个困难就是资金问题。
随着呼市的大发展,金融机构涌入的速度加快,依靠银行和外来企业投资是一个主要思路。但作为一个大中城市的大规模建设这些还远远不够,建议综合运用外来企业和银行的资金,再加上发行债券、信托、基金等。在融资方面今后呼市应更多考虑直接融资。据了解,10年前中国直接融资是银行融资的十分之一,而去年直接融资和银行融资的比例达到一比一,提高了10倍。而美国直接融资比重是间接融资的4倍,这一趋势在中国也将很快到来。
推动和加快我市城市建设系统主流公司的上市,如城发公司、春华水务等等,加快组建市四区城市发展经营公司,组建社会事业类(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企业化公司,这样便于融资,便于永续发展。
从国际趋势上来看,工商联(总商会)与海内外商人、商会接触有它独特的优势。而且随着中国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这一趋势会愈加明显。要让工商联的同志多参加一些经济类、城市建设类会议,多掌握一些情况和信息。市委、市政府应支持呼市总商会成立资金运作、招商引资类功能性机构。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工作困难。
加快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加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呼市正在迎来十年巨变的历史性发展时期,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势在必行。
现在企业到政府职能机构办事基本会遇到三类情况:A.吃拿卡要;B.死搬条文,卡死项目,卡死企业,卡的企业嗷嗷叫或办事效率很低,用放大镜挑毛病、挑问题;C.协助企业办事,出主意、想办法,妥善处理企业现状与上边条文抵触问题,保大局、保发展。我个人觉得第三种处理问题方式值得提倡,在一定范围多讲一讲。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第一条,不赞成第二条,提倡第三条。因中国是一个大国,各地情况复杂,各部委政策往往一刀切,死搬硬套,发展会受影响,项目会受影响。要大力发展改善招商、安商、爱商的投资发展软环境教育,进一步提高对企业、项目的服务水平。衡量一个好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水平,除坚持原则、正派外,还应看他(她)把原则与实际结合如何、为企业服务如何、与其他部门配合如何。
城市建设中其他有关问题
一、鉴于呼市是地震高发区,为了城市建筑美,城市的大气,二环以内限制建筑的砖混结构。
二、借鉴呼市林业局10万亩乌素图生态区建设思路,请相关区政府市规划局,从规划角度、土地利用角度,把呼市市区北部大青山前坡超前控制。
三、出台政策、理顺关系、加强领导,加快本土建筑企业培养,力争3-5年内我市形成2-3个国家一级建筑资质施工集团,力争50%以上施工任务由本土建筑企业完工,并控制外地施工企业税收外流。
四、提高主要街道、大型建筑的设计单位进入呼市设计门槛。上海规定10余条主要街道设计门槛就是本意。设计是建筑的魂,设计是建筑的核心竞争力。
五、可考虑请市发改委牵头,进行呼包鄂城市群研究,并争取进入全国20个城市群规划。因为从全世界角度看城市群是城市发展方向,是呼市发展依托基础之一,是国家级的宏观规划(党的十七大两处提到城市群)。
迎接首府城市建设“十年巨变”是新时期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唯有真抓实干,开阔眼界,立足城市发展的未来,才是能担当得起历史赋予的使命,“十年巨变”宏伟蓝图的实现将使呼市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长期动力,让我们生活的城市更加和谐,繁荣。
·迎接首府城市建设“十年巨变”新时期 08/07/14
·博鳌史话 08/07/14
·张曙光 房地产不可能永远是支柱 08/07/14
·裕景黄世达 08/07/14
·中国中铁高管购逾百万股公司股票 08/07/14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