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非正式定居点的选址,今天受青睐的办法是将低收入社区整合进更为宏观的城市环境之中,在原基础上对贫民窟进行升级和改造。
联合国的评估结果显示,这个星球近1/6的人口——10亿人目前居住在世界各地的贫民窟里。如果没有相应的协调措施,这个数字估计将在2030年翻番。
像贫民窟这样直接了当的术语会混淆低收入社区中重要的文化和经济上的差异。尽管各种各样的被称为非正式或亚正式城市,擅自占住定居点,棚户区在规模、特点、年代和政治以及社会组织上的差异巨大;但它们同时出现在农村和城市地区,并日益与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连为一体,这样的现象在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特别显著。
非正式定居点出现在城市中心和边缘地带,它们的产生同时源于传统的擅自占住行为和“盗版城市主义”(Pirate Urbanism):它们的诞生并非按照分区制度和合法操作规程,而是贿赂和民粹主义政府(populist governments)的产物,或是那些期望获得拆迁补偿的投机分子的投资实体。尽管它们之间千差万别,但是这些地方都有共同之处:不合格的居住条件,局促的居住空间和毫无保障的土地所有制度,以及缺乏像清洁水和卫生系统这样的基本生活设施。
近年来,对于非正式定居点的选址主流的战略已经不再是大规模的贫民窟拆迁,这已被证实会引发剧烈的社会崩溃。今天受青睐的办法是本着将低收入社区整合进更为宏观的城市环境之中目的在原来的基础上对贫民窟进行升级和改造。
也许这里面也有一些不可避免的因素存在:全球如此多的的非正式定居点,并且它们的规模如此之大,年代之久远,试图将它们整体搬迁是不现实的,特别是在闲置土地非常稀缺的今天。对非正式定居点进行改造升级,尽管这样做比彻底新建一个社区更麻烦和正如可提出证据加以证明的那样成本更高,但是其优点是保证了居民历史上自己形成的经济和社会网络的完整性。不过至今,还没有一套最好的切实可行的升级方案,这样的方案囊括了从细微的“针灸式植入”(Acupunctural Insertions)到昂贵的建筑结构改造;从熟悉的政府主导规划到设计师发起的项目。
接下来要介绍的内容提供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当代拉丁美洲设计师正试图对非正式定居点从本体上进行升级,而不破坏其社会属性,并在保留其自然结构的同时减轻以下环境和社会问题:不合格的居住条件,局促的居住空间和毫无保障的土地所有制度,以及简陋的卫生设施,并为失业者提供住宅。
·建筑:拉丁美洲非正式住宅的更生 08/07/10
·城市病:城中村与百年前的西方贫民窟 08/07/07
·她哭的样子太像我了 08/06/15
·北京富人住得离穷人越来越远 08/06/10
·故宫向东,故宫向西 08/05/06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