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赚取第一桶金
1942年,霍母与人合股,在湾仔经营杂货店,由霍英东打理,生意还不错,霍家积累了一部分资本,第二次大战结束,香港经济从战时逐渐回复正常,百业急需物资,运输业需求急增,霍氏母子看好时机,决定重返运输业,将杂货店转让,把钱全部投资在驳运生意上。霍英东有些自己的想法,他曾到太古洋行求职,录取後又突然放弃。他後来说当时他认定帮人打工永远难以出头。
日军投降後,留下了很多机器设备,有一天,霍英东发现政府的英文宪报刊登了一条拍卖战时剩余旧物资的消息,他看中40台机器,但缺乏购买资金。现实逼得他先出资100元竞标,以1.8万港元中标,他在付款最後限期前,以4万港元倒卖给一个急需这批机器的商人,凭100元的本钱,他一口气赚得2.2万元利润。这是霍英东出道以来赚到的第一桶金。
1948年,霍英东听説日本人收海草做药,120元一担,於是招徕70个人,出资带人去东沙群岛捞海人草,尝尽苦头,缺粮、缺水、缺药,还遭遇台风,霍英东在6个月後带回的海草,卖出去仅够弥补开支。他体验了商业冒险的各种结果。
但霍英东冒险的性格没有收敛,他知道一个道理:看准机会最重要,从事贸易盈利高,来钱快,是迅速发达的一条捷径。
很多时候,战争和动乱会造就很多机会,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霍英东的机会来了。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开赴北朝鲜,很快战火燃烧到中朝交界的鸭绿江,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
1950年12月,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中国实施全面禁运,规定:“凡是一个士兵可以利用的东西不许运往中国。”1951年5月18日,在美国的操纵下,第五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对中国实施全面封锁禁运的决议。6月16日,英国宣布采取措施禁止13大类物资从英国或英属地(包括当年香港)输往中国。
禁运造成战略物资的价格飞涨,不少海外商人铤而走险,将“违禁物资”运往中立区澳门或中国内地。同时,中国也积极联系海外华商供应物资,突破禁运,拥有运输船和修船厂的霍英东,成为主要争取对象。因爲利润丰厚,霍英东也加入这场冒险中,由於葡萄牙控制的澳门,没有被禁运,霍英东随即利用这条财路,组织了运输船队,把汽油、柴油、橡胶、钢铁、轮胎、药品等重要物资,运送到澳门,再想办法转往内地。
3年北韩战争结束,30嵗的霍英东已有几百万元身家,是港岛新贵,霍英东偕妻小搬进富人的聚居区跑马地蓝塘道11号的豪宅。这3年也让他与北京建立深厚友谊。他也坦言:如果说当时我是为了支持抗美援朝、打破封锁禁运,那是骗人的,我没有那麽高的认识。但说当时我一点认识、一点想法也没有,也不是事实。
投资地产买楼建楼
战争结束後,累积足够财富的霍英东寻找更有潜力的投资行业,当然,他也要让自己安全着陆。
1950年前後,新兴地产业在香港展露商机,1947年中国银行曾以每平方英尺251.44元的价钱,投得中环一块官地,创下当时地价最高的纪录。同时,香港实施“联邦特惠税”优惠政策,各路商人带资金涌进香港,香港各行各业蓬勃,对土地和楼宇的需要自然日益增加。
而且,几年闲近百万外来移民涌入香港,人口激增至接近150万。由1951年到1961年,估计有42万非法移民从内地涌入香港。1961至1978年再有50万人非法偷渡来港。1978年前,香港政府采取抵垒政策(即任何人若能够越过边界,到达香港市区,便能获得香港居留权)。这些难民及非法移民,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廉价劳工,亦为社会带来急速增长的房屋需求,间接推动房地产的发展。
50年代早期房地产买卖不活跃。买卖契约是以整幢大厦作交易单位,没有分层的售楼买卖,所以租赁市场不错,销售市场疲软,香港遍山布满木屋区。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