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在切尔西23号街上露面的HL23大楼是建筑师尼尔·德纳里(NeilDenari)一辈子都在等待的一项工程。德纳里是一位洛杉矶建筑师,曾任南加州建筑学院校长,数十年来都投身于建筑教育事业。直到最近,由于纽约兴起了一股名人建筑的风潮,他终于得到机会在现实世界实践自己的建筑美学。
人们会把这些漂亮得有些唐突的公寓楼当作是镀金年代的一份遗产
尼可雷·奥卢索夫(NicolaiOuroussoff)文即将在切尔西23号街上露面的HL23大楼是建筑师尼尔·德纳里(NeilDenari)一辈子都在等待的一项工程。德纳里是一位洛杉矶建筑师,曾任南加州建筑学院校长,数十年来都投身于建筑教育事业。直到最近,由于纽约兴起了一股名人建筑的风潮,他终于得到机会在现实世界实践自己的建筑美学。而德纳里的建筑只是这股风潮中的一部分而已,近年来,纽约建成了或正在建设一大批奢侈住宅楼,其设计师都是建筑界有名的人物。
过去五年间,建成了十多座大楼,而又有十多座在今年将要动工。这些建筑风格各异,从让·努维尔(JeanNouvel)和弗兰克·盖瑞(FrankGehry)设计的高耸入云、装饰精美的高塔到德纳里设计的小型、但同样颇具野心的建筑应有尽有。在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这些设计中的建筑是否最终能够建成虽然并不肯定,但即便在将来的一两年只建成了几座,也将跟之前涌现的建筑一起大大改变纽约这座城市的外貌,这也许是自1960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建筑喷涌。这些建筑设计大胆、外形考究——甚至在有些人看来略带炫耀之嫌——代表了这座城市见所未见的多元化设计理念和风格。这一风潮也代表了纽约精英人群在住房方面的新需求,他们希望藉公寓楼的外观显示他们的身份和品位。以前,纽约的富裕人群对他们的公寓楼可没有这么讲究,他们习惯于住在公园大道壁垒般的楼群中或是其他默默无名的高楼中,却从不会像现在一样想要以住宅楼彰显他们的财富和个性。可以想见,再过几十年,人们会把这些漂亮得有些唐突的公寓楼当作是这个世纪第一个镀金年代最后的一份遗产。
一直以来,曼哈顿的富人一直不啻万金,梦想着被现代建筑的奇迹工程托向云端,在此安家。19世纪末期,曼哈顿就盖起了几座豪华的住宅楼,房地产商标榜这些建筑是科技之奇功伟绩,人们可以在里面享受升降电梯、蒸汽供暖和燃气灶等等新鲜的玩艺儿。住户还可以享受宾馆级的服务,如门童和洗衣服务,这也大大减少了雇佣私家保姆的开销。当时的美国正经历着社会动乱,阶级关系极为紧张,住进如此的高楼中(最高的达到十一层)成为富人逃避街道上各种混乱局面的一个方式。
财富与个性的彰显接下来的半个世纪中,对科技的狂热与都市人口对采光和空气的苛求结合起来,成为人们对于住宅的批判标准。那时建成的住宅区,如达科塔(Dakota)和安索尼亚(Ansonia)除了拥有气势不凡的意大利风格外观之外,还在内部留出了不少院落,为住在这里的富人阶层缓解城市生活带来的拥挤感。后来,到了1960年代,又出现了现代风格的白砖公寓,这些公寓房采光非常充足,大面积的玻璃窗使得住户坐在大厅里就可以俯瞰楼底的花园,尽享人生豁达情怀。
最近涌现的一大批名人设计的住宅楼则又标志着建筑美学的一次转向。如果说过去,科技创新的焦点都集中在机器的内部——从水管铺设到钢结构房架——这次,这些拥有奇特外观的建筑通过它们外在的气势表达着建筑学的又一次创新。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这些建筑。执着于现代主义的老派人士把这些标签式的建筑看作是与历史脱节的作品。他们大都从美学的角度批判这些建筑,说它们太过追求噱头,显得华而不实。没错,确实有些建筑让人看了就觉得卖弄风骚。两年前,由雅克·赫尔佐格(Herzog)和皮埃尔·德·梅隆(PierredeMeuron)设计的东村40Bond街住宅群刚刚开工,这一设计被称作是这座城市里第一个由国外建筑公司设计的严肃住宅区。
而在今天看来,建筑的绿色玻璃墙面给人的感觉只有虚浮卖弄。一扇为了象征三维涂鸦画的复杂的大门站在那里苦苦追随着这个城市已经逝去的地下文化风景,显得格格不入、尴尬无比。但不管怎么说,这个楼群在商业上却创造了一个奇迹,所有这些价值百万的套间都在工程尚未完工之时早早地被订购一空。但这座城市对着科技型建筑还是充满热忱。就我个人看来,过去十年间建成的最好的住宅楼都在美学自由和对周边环境的理解度上达到了完美平衡。它们摆脱了模仿的窠臼,而是主动表达了人们所居住的环境所孕育的需求。弗兰克·盖瑞在市政楼附近盖起的74层大楼,比克曼街大楼,是一幢充满力量的建筑,让人联想到洛克菲勒中心的RCA塔和斯大林时期莫斯科新古典主义建筑的风格。但这座建筑独特的地方在于它的不锈钢皱褶外墙,当阳光照射在大楼上时,它看上去就像溶化在一片涟漪之中一般。
设计碰撞的力量让·努维尔的大楼则坐落在现代艺术馆附近,楼高75层,外形提拔峻峭,巧妙地玩弄了克莱斯勒大楼那样的传统纽约摩天楼。它的玻璃幕墙看上去像是一堆玻璃从天穹坠落,光影在外墙形成相互交叉的效果,好像大楼时时在跟四周强大的心理和经济气场做斗争。这两座建筑跟其他十数座建筑一起展现了崭新的建筑外观形态,也嘲弄了现代主义对于纯粹的追求。它们奇异的外形意在反映当代都市中各种相互碰撞的力量,从地区保护条例到住户的私人欲念。跟今天许多小型的豪华高层建筑一样,德纳里的作品被挤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旁边是23号街上的另一栋高层和一个规划中的公园“高线”(HighLine)——一个由废弃轻轨铁道改建的绿地。德纳里的14层建筑计划于这个月动土。这座扭曲肿胀的建筑将提供这一空中公园上方和下方的不同视角,而大楼的金属外壳也将在某些地方突然裂开,为内部空间造景。大楼的另一新奇之处是繁复的对角拉条,它们的结构反映了建筑物内部不对称的受力关系,也不免让人联想起妇女胸衣上那些复杂而牢固的带子。
·奥园携手MGPA.Co 进军商业地产 08/04/10
·陈良宇受审 08/04/10
·陆家嘴:一季度业绩未必真降 08/04/10
·盈大地产拟出售北京盈科中心 08/04/10
·疯狂自恋时代的建筑 08/04/10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