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悲剧在于,由于共产党人的远见,它在战火中奇迹般地保存下来;然后在和平建设时期却被逐渐毁掉。
——《城记》
1948年,梁思成组织清华大学师生编制《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其中第一项文物即“北平城全部”,并注明北平为“世界现存最完整最伟大之中古都市;全部为一整个设计,对称均齐,气魄之大举世无匹”。
我依然无法根据现有的文字片段,在自己的脑海中还原当年梁思成眼里的北京城。1953年8月12日,毛泽东在全国财经会议上讲话说,拆除北京城墙这些大问题,是由中央决定,由政府执行的。梁思成眼里的“世界现存最完整最伟大之中古都市”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
城与墙
1984年,侯仁之教授在为瑞典学者喜仁龙《北京的城墙和城门》一书作序时写道:“当我在暮色苍茫中随着人群走出车站时,巍峨的正阳门城楼和浑厚的城墙蓦然出现在我眼前。一瞬之间,我好像忽然感受到一种历史的真实。从这时起,一粒饱含生机的种子就埋在了我的心田之中。”
遗憾的是,在我们做该期城市的时候没能详细地阅读这本被国内外学者强烈推荐的关于北京城墙与城门的经典著作。但作为一个瑞典学者,喜仁龙对北京城墙的感性认知与梁思成相近,他称赞北京的城墙是“最动人心魄的古迹——幅员广阔,沉稳雄劲,有一种高屋建瓴、睥睨四邻的气派。”
中国古代城市形成的一个特征是:大多是先修筑城墙,后形成市区的,这与西方相反。城墙的主要作用是军事防御。如果将它所保卫的城市比作建筑物的综合,城墙的作用就相当于建筑物的外墙。北京是“城”,又是“京城”,而且有差不多连续八百年的“京城首都史”,所以北京不大也得大。
北京作为都城,城墙的历史始于元代,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笔下的北京,其“美妙之极,未可宣言”,近30公里的城墙用土夯实而成,整个大都城是当时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城市。明清时的北京城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经过500年的建设、修缮、加固,形成外城、内城、皇城、宫城——一个近乎完美的封建帝都的城市格局。十四世纪,明朝的统治者们重建了北京城,他们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将城市朝南移,盖了一个四方形的城,并入了元朝旧城的三分之一。到了十六世纪,城外的百姓比城里面的多了一倍了。于是在一五五○年,皇帝命严嵩主持,在北京城的南边,加盖了一个外城,东西比内城宽一点,南北比内城短一半。严嵩所建的北京城被延续到清朝,从上世纪50年代直到今天。北京的内城有九个城门,俗称“里九”,外城套在内城南边,有七个门,俗称“外七”。于是皇城、内城与外城形成北京独特的、因为城墙而构建的城市布局。北京城最初的规划当中,皇城作为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城与外城作为城市规划的参照标准,形成一个完整的中国皇权社会中的城市构架。北京这座中国古都的杰作,也让历史古都和现代新兴城市区别开来,分别体现中国的过去和现在,完整丰富地构成了中国的面貌。
即便我们审视今天北京的城市构架,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先贤的总体规划思想并没有改变,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区域功能的定位有所改变,但北京的城墙,已然不再复返了。
拆墙
北京城墙的拆除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1953年12月,北京开始拆除外城城墙。经过几年的时间,左安门、广渠门城楼、箭楼、广安门城楼及瓮楼、西便门的城楼都已拆尽,广安门、西便门都已成为马路豁口。永定门东,广渠门南有两大段城墙已完全拆除,约占外城长度的20%,一面城砖被拆除的约占60%,两面城砖全拆,仅残留破土岗的也不少,完全未拆动的仅有10%左右。北京外城城墙,在此期间,几乎全部被毁。
关于北京城墙问题的争论到后来似乎已经涉及到权力斗争,以至于上升到路线的高度来进行定夺,梁思成甚至为北京的城墙做了最为美丽的构想。在梁思成的规划当中,北京的城墙顶部十米或更宽的空间可以变成有花圃和园艺基地的永久性公园。有双层屋顶的门楼和角楼可以建成博物馆、展览厅、小卖部和茶馆。城墙底部的护城河和二者之间的空地可以建成美丽的绿色地带,供广大人民划船、钓鱼和滑水之用。由城墙或城楼上俯视护城河与郊外平原,眺望西山远景或紫禁城宫殿,它将是世界上最特殊的公园之一——一个全长达39.75公里的立体环城公园。
这样的构想,在当时的背景下,用今天的话语来理解也许过于“小资”了。尽管如此,梁思成在此期间进行了多次呼吁,但一介书生,眼中当然只是古城墙的历史价值与城市的生活功能,至于路线与权力斗争是梁思成完全无法理解的政治现实。但是作为中国近代最为权威的中国古建筑研究专家,梁思成的意见却往往为当时的权利斗争所利用,以至于作为书生的梁思成怎样也想不通那些曾为和平保护北京城而和平解放北平的政治家们,最终将北京城的城墙以及那些标注北京城市地标的城门逐一拆毁。
1958年,大跃进开始,北京内城没有逃脱被拆除的命运。
有趣的是,1957年6月,国务院将文化部不赞成拆除北京旧城的报告转给了北京市人民委员会。文化部的报告认为:“北京城墙的存废不仅影响国内,而且有国际影响,必须严重考虑。”
国务院同意文化部的意见,希望暂缓拆除北京城墙。北京市人民委员会接到国务院转发的文化部报告后,马上向各区下发了《关于暂缓拆除城墙和收集有关城墙资料的通知》,并于当月指示城市规划管理局:“对本市城墙凡目前不至倒塌的,即行停拆;如有倒塌危险而需处理的,必须报经本会考虑决定。”
但随后,这样的停拆决定很快被到来的大跃进所改变。1958年6月23日,北京市委向中央上报了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初步方案,指出:虽然解放以来我们盖的新房已经有2100万平方米,而城内古老破旧的面貌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根据中央和主席最近的指示,我们准备从1958年起,有计划地改变这种状况。此前不久,毛泽东指示今后几年应当彻底改变北京市的面貌。1958年4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了毛泽东的指示。为了配合中央的决定,改变北京古老破旧的面貌,北京开始有组织地大规模拆除城墙。
1958年9月,北京市做出《关于拆除城墙的决定》。决定提出除正阳门城楼、箭楼和鼓楼之外,其余城墙、城楼统统拆掉。
拆除北京城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外城城墙虽从1953年开始已经基本拆除,但局部地区尚残留不少土方需要运除。内城城墙从1958年开始拆除,经过估算内城城砖约有40万立方米,土方约有460万立方米,必须“解决劳动力的组织,交通运输工具的安排,高压线的迁移,居民房屋的拆迁,土方的消纳等一系列的复杂问题”。
在“大跃进”如火如荼的时期,北京市的劳动力和运输已经非常紧张,为了拆除城墙,动用了军队和中央部门的力量。
1959年3月19日,市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如果当年劳动力紧张,可先少拆一些,争取在两三年内全部拆完。但北京市居然又未能按期完成拆墙的计划,时至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中苏关系紧张,全国备战的情形之下,军方因军事需要鼓励30万人参加义务备战,将拆除的北京古城墙的石砖用作修建军事工程,至此,经过12年的努力,北京古城墙最终被拆毁。
幸运的是,故宫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链接:北京城
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筹建北京宫殿城池,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告成”,历时15年,随后朱棣正式将明朝的京城由南京迁往北京。明代的北京城也就是元大都城的改建,北墙南缩5里,南墙向南展出2里,成为东西向的长方形。重建了宫城和皇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又修筑外城仅筑成南侧一面。至此,北京城的基本轮廓已经构成,即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
宫城即紫禁城,也就是今天北京明清的故宫,位于内城中部偏南地区,周长六里一十六步,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60米,面积0.72平方千米,为南北向的长方形。宫城设置八门,南五门,即承天门(清改为天安门)、端门、午门、左掖门、右掖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清改为神武门)。宫城周围有护城河,宽达52米,称为御河(清称筒子河)。清代紫禁城基本上维持了明代的规模。
皇城在宫城之外,周长十八里有奇,缺其西南角,南北长2.75千米,东西宽2.5千米,面积6.87平方千米。东部为宫城,西部为西苑(元为西御苑),中部为太掖池(即元太液池,增开南海)。皇城有六门,“正南曰大明,东曰东安,西曰西安,北曰北安,大明门东转曰长安左,西转曰长安右”。
清改大明门为大清门,北安门为地安门。
内城即元大都城改建而成,周长45里,9门,东西长6.65千米,南北宽5.35千米,面积35.57平方千米。正南为正阳门(即前门),左崇文门,右宣武门;东之南为朝阳门,北为东直门;西之南为阜成门,北为西直门;北之东为安定门,西为德胜门。明嘉靖时筑“重城,包京城之南,转抱东西角楼,长二十八里。门七,正南曰永定,南之左为左安,南之右为右安;东曰广渠,东之北曰东便;西曰广宁(清称广安),西之北曰西便”。今实测东西长7.95千米,南北宽3.1千米,面积24.49平方千米。内、外城面积合计为60.06平方千米,大于明初的南京城,在中国首都中,仅次于唐长安城、北魏洛阳城为第三大城。
如同当年的许多巨变一样,那是一场同时代人共同参与的历史活剧。
——《破解城市命运》
在曾经的年代里,北京的伟大意义已经从皇家宫殿转移向天安门外。
——《北京新地标:没有河流的彼岸》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