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扩大上市融资规模,恒大地产在2007年一年间,土地储备膨胀近8倍。上市失败后,债务危机已在眼前。
似乎只差一步,许家印由云端跌入谷底,从一场首富梦中惊醒。
3月20日晚7时,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恒大地产)在香港交易所网站发布公告,宣布中止上市计划。这一天,本是恒大地产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计划中结束招股、公布定价的日子。
根据恒大地产3月12日公布的招股说明书,恒大地产原本准备发售约29.61亿股份,招股价介于每股3.5港元至5.6港元,募集资金103.6亿至165.76亿港元。公司原计划于3月13日至3月18日公开招股,3月28日在H股正式挂牌。
此前,瑞信、美林等承销商对恒大地产的估值上限超过1300亿港元。多家媒体预测,董事长许家印有望荣登内地首富。
但在美国次贷危机和中国信贷紧缩的双重夹击下,一切已化为泡影。恒大地产3月20日公告称,“鉴于国际资本市场现时波动不定及市况不明朗,本公司决定不会根据原有时间表进行全球发售。”
从恒大地产逆市招股之初,市场便普遍不看好,但最终结果甚至比预想的还要糟糕。恒大地产曾在报告中预测,其2008年盈利将达77.57亿元,是2007年的近8倍。
但据《明报》披露,恒大地产招股初期,其调查五家券商,仅获800万港元认购。香港当地媒体均预测,恒大地产可能将以最低价发售。
3月17日,恒大地产曾发布公告,宣布将招股截止日期延后一天至19日,希望找到更多的潜在投资者。不过,无论是盈利许诺、低价折让还是延长招股,都不能帮助恒大地产挽回投资者的信心。
在上市遇挫后,许家印发表声明称,尽管受全球性股市下跌影响,仍有众多“有远见的投资者表现出极大兴趣和认同”。许家印称,“恒大地产业务前景和盈利增长潜力十分明显,一旦时机成熟,我们会重新公布上市计划。”
但恒大地产此次上市折戟引发的问题,远比这份看似轻松的声明严重得多。作为在去年地产泡沫中迅速崛起的“明星”,恒大地产原本设计的道路与当年的顺驰极为相似:用最快的速度拿地,再用最快的速度上市,获得资金后继续快速拿地快速开发。
如果自2006年下半年掀起的这轮房价飙升可以持续时间再久一点,或许许家印选择的这条速成之路已经顺利完成冲刺。可惜市场没有“如果”。
现在,许家印需要面对的,是赌局结束之后的一片狼藉——458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大部分还在等待开发);111.334亿元的银行贷款及其他借款;近10亿美元(约合70.4亿元人民币)机构投资者借款,以及至少在25亿元以上的拖欠土地出让金。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