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上,两位富有的全国政协委员公开提议为富人减税,2006年胡润百富榜中国首富张茵女士和德意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红力先生认为,此举可以吸引高端人才,将更多的生意吸引到中国来。
言论一出,舆论哗然,有人批评张茵只站在自己的利益集团角度,未从公共利益的诉求出发提交提案;也有人认为,只要每个人都能像张茵一样代表自己的利益集团说话,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声音就可以在两会这个全国的政治平台上得到伸张。
不管争论双方是对是错,争论的焦点却集中在了“利益集团”。利益集团,是西方政治学经常提及的一个概念。
那么,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现阶段是否真的已经出现了利益集团?他们的生存形态如何?对中国的当下和将来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北京大学公众参与研究中心主任王锡锌及北京独立学者秋风。
《财富时报》:根据您的观察,国内是否存在着利益集团?
王锡锌:坦率地说,我并不认为中国已经形成了组织化、形式化的利益集团。
张茵代表一种利益,背后是一个特定团体或阶层共享的利益,但这种利益是否已经集团化?在我看来,中国公共政治上还未出现这种集团化。在中国,不管是富人的利益还是穷人的利益,都没有达到一种高度组织化的利益。
但利益小团体是存在的,而且相对于没有组织起来的个人而言,还是很强大的。而且他们也在影响着国家的公共决策,只不过,他们大多数并不是通过公共政治平台来发生作用。他们通过私下的交易,我们把这种行为界定为权力滥用、寻租行为等。而在国外,这种影响都是在公开合法的框架内进行的。
或者说,当前中国,在宏观政治层面,利益小团体还没有登上历史舞台,但在微观的特定的问题上,利益小团体有时候已经起到相当大的作用。比方说这两年的房地产调控、《劳动合同法》的制定等,我们都可以看到利益小团体的身影。
秋风:我认为,中国现在还没有形成明确的利益集团,因为现阶段各个社会阶层,其真正的政治表达都还不够充分,所以看起来并不明显。
像张茵这样,提出一个比较轰动的提案,应该说只是随机的现象,张茵也不过是表达了她自己主观的感受,谈不上她背后有一个集团。
当然,从社会分层的说法来看,张茵是可以归入企业家阶层的,但这种阶层内部自发的沟通机制并不存在,即使存在,也是很偶然的,很难说他们已经成为一个集团。
《财富时报》:不管如何,我们确实发现了一些人正在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那么,这些人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拥有多少发言权?
秋风:企业家现在确实得到了一些表达的空间,但事实上,他们本来应该做的事情,比如商会自治、与政府之间进行沟通和互动等,却还没有成为常态。
《财富时报》: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利益团体与他们的压力集团相比,有什么异同?
秋风:就技术性立法而言,差异很小。在美国,如果立法会要求对某些企业加强管制,企业肯定会赤裸裸地提出反对,但这种表达不会引起反感。因为在美国,每个群体的表达权利都很充分。
·十杰:现代经理人的原型 08/03/17
·战无不胜的北京话 08/03/17
·建设部城建司副司长的庄家生涯 08/03/17
·土地出让呼唤制度变革 08/03/17
·飘红的账本 08/03/17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