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20余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提案
深圳试点改革中央能否授权
中央能否授权深圳经济特区进行行政和社会管理改革试点?日前,20余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提案,建议中央进一步授权深圳,继续发挥其创新功能。
深圳急需增强创新功能
记者昨日了解到,这20余名委员主要来自深圳、香港、北京、重庆等地。深圳市政协副主席、司法局副局长钟晓渝表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建立,经济特区的特殊政策逐步取消,特区与内地在政策上已无区别,其创新功能也随之减弱。委员们呼吁,需要中央进一步授权经济特区在新一轮改革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授予深圳经济特区在行政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创新和突破的权力。
按实际管理人口定编制
钟晓渝举例,目前劳资冲突增加,欠薪、劳动者权益受损害等问题突出,这与政府劳动监察力量不足有直接关系。劳动部规定每一万人配备一个劳动监察人员,深圳按900万外来劳动者计算,则应配备900人的监察队伍,而实际上深圳只有43人。人员不足必然导致监察不到位,管理不到位。
委员们认为,提高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的关键在于改革社会管理体制,在于调整政府的职能结构,减少直接管理经济的部门和编制,加大政府管理社会的机构和相应编制。因此,他们建议,赋予深圳以实际管理人口、管理事项来确定机构编制的试点权力。
扩大特区法规适用范围
钟晓渝称,要扩大深圳经济特区法规的适用范围。按《立法法》规定,特区法规只能在特区内实施,这就造成特区内外执法标准不一,形成“一市两法”或“一市两制”,造成法规的冲突,成为政府管理和经济发展的障碍。他认为,应该将特区法规适用范围扩大至深圳的辖区范围。
此外,他还建议要适当扩大深圳经济特区法规的立法权限范围,如果国家赋予深圳在行政管理、社会管理等方面一定的立法权限,与改革的试点权相配合,将大大有利于全面发挥其创新的试验、示范和探索作用。
回应
深圳政府部门可借机“瘦身”
代表建言可成为深圳行政体制改革进入第二阶段助力
“于今天的深圳而言,大部制不再是一个‘试水’的问题,两年前深圳已经完成其破冰之旅,接下来是一个如何全面推广的问题”。马敬仁认为代表们的建言可以成为深圳行政体制改革进入第二阶段的助力。
比如将改革从目前实验层面进入到全面推开,对整个政府部门机构按照“三权分立”的模式进行一个整体设计。对部门业务、事务的职权、责任,在进行一个系统化的研究的基础上,对政府机构进行新一轮的重组。比如设置12—15个政府部门作为主要决策部门,然后将与决策部门相匹配的执行机构完善起来等。
“国家实行‘大部制’对深圳来说是一个契机,深圳的‘大部门制’虽然两年前就开始试水,但真正在部门的核心利益方面触及仍然不大”。谭功荣博士也说,这一次的“大部制”对于地方政府没有硬性规定,深圳完全可以借东风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政府部门可供缩水的空间仍然存在,深圳应该借时借力。
启事
三天前,深圳市市长许宗衡在全国两会记者招待会上称:深圳的政治体制改革从未停步。在过去的20多年,深圳已经先后经历了4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7次行政体制改革。
·深圳楼市寒流持续 08/03/12
·上海30年城市现代化变革之路 08/03/12
·陆新之:纽约房价并非一边倒 08/03/12
·深圳豪宅降价千万抛售 08/03/12
·广州房价半年缩水40% 08/03/12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