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 历史与建筑
湖南人与近代史
“人类历史归根到底只不过是伟人的历史。”英国哲学家卡莱尔这一毫不含糊的观点长期不为某些历史学家所认同,但证诸古今,如合符节,很少有什么例外。
半部中国近代史由湘人写就,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近代史上,林则徐、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和章炳麟这些“王牌”人物无不与湘地的俊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或是师徒,或是盟友,或是同志,或是劲敌,或是仇雠。由当初“无湘不成军”到后来“无湘不成事”,从当初“蛮荒之地,人材鲜少”到后来“湖南人材半国中”,近现代百余年间,湖湘雄杰的奇能伟力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胡适先生曾戏言:“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他捅破了薄薄的糊窗纸,可是这位文化大师仅仅留意于历史的幻影和假象,难免避实就虚。晚清以迄民国,天漏日残,湖湘雄杰每每充当冒险建功的“补天者”和“追日者”,他们自然而然形成紧密坚固的人才链,屡次在节骨眼上挺身而出,起到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的作用。曾国藩一手缔造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左宗棠统领湖湘子弟,保住了西部边陲的金瓯完整;谭嗣同头颅一掷,激起了革命回声;陈天华蹈海而死,使同盟会空前凝聚;黄兴指挥广州起义,使中华民国有了明显的胎息;宋教仁组织政党内阁,使民主宪政射出第一缕晨曦;蔡锷打响护国战争,彻底铲断了封建帝制的根系......
以上的说法由来已久,其中容或有些水分,但它跟晚清盛传的那句“中兴将相,什九湖湘”一样绝非故意夸张。晚清七十年间(1840——1911),湖南涌现出来的人才,论质论量,江、浙、粤三地必须集合全力方可抗衡。数百上千位卓然命世的雄杰在政治、军事、教育、文学、艺术、宗教等多方面成为近代中国的“火车头”。他们同赴时艰,共纾国难,从未有过畏葸和退缩。蔡元培曾在《论湖南的人才》一文中写道:“湖南人性质沉毅,守旧固然守得很凶,趋新也趋得很急。湖南人敢负责任。”诚然,在大批湖湘雄杰中,无论是守旧的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胡林翼,维新的魏源、郭嵩焘、谭嗣同,还是革命的黄兴、蔡锷、宋教仁都是世间不可多得的顶尖英雄才俊。
中国近现代史“放湖南人出一头地”,使湖湘人才喷薄激涌的景象蔚为壮观,这一放便放出许多的轰轰烈烈,放出无数的可歌可泣。孙中山曾在诔词中称道宋教仁:“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湖南从来就不缺少这样的第一人,魏源是中国早期洋务派中极力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第一人,郭嵩焘是中国外交界中仗节出使欧洲的第一人,谭嗣同是中国维新派中为变法流血的第一人,唐群英是女性中加入中国同盟会的第一人,刘道一是中国同盟会中为革命断颈的第一人,陈天华是中国留日学生中为正义事业愤然蹈海的第一人,陈衡哲是北京大学第一位女教授......杨度在《湖南少年歌》中以极大的肺活量唱出了湖南人的最强音:“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这可不是只图悦耳的花腔,而是他代表湖南人打从火辣血性里吼出的一嗓子。
长沙城的中山记忆
50年代的长沙中山路百货公司
1938年的“文夕大火”,烧掉的不仅是长沙的地面建筑,它使长沙产生了记忆断层。
长沙的历史,缺少物证。而城市的记忆,是需要时时提醒的。
立冬,长沙的阳光依然强劲。行走在中山路上,阳光从树阴中投射到地上,斑驳倒影有些眼花缭乱,恍忽中觉得,眼前这条马路,仿如着一身丝绒旗袍的女子,风摆移动中,婀娜有致,将时空之门在1930年代打开,带着人们在这条“得意的马路”上行进。
“一条得意的马路”是长沙市政协文教卫体和文史委员会副主任梁小进对1930年的中山路的评价。他用语言和图片勾勒这条“长沙市第一条柏油马路”时,有股弥足珍贵的自豪感。
“那是1930年2月,长沙开始修建中山路,工效很高,当年7月就完工了。对于这条路的命名,一开始就没有争议,就定名为中山路,建成后,中山路路幅大概是8米宽,长还是现在这个长度,1300多米,东起小吴门,西到河边头。这条路也不是完全新建的,严格的讲,是在清初的贡院街的基础上扩建的。”
“在清代以及民国初年,这一带是长沙的中心位置,现在的湖南省农业厅在当时是湖南贡院的一部分,现在的青少年宫在当时是湖南巡抚衙门所在,可以说是当时长沙甚至是湖南省的政治文化中心。而贡院街正好将这些‘机关重地’串起来。在扩建时,湖南省政府还特别成立了‘让街委员会’,筹备组织中山路的修建工作。”
“中山路在规划建设时,中西结合,在当时是很潮流的。当时街上有名的建筑,中式的有曾国藩的祠堂、贡院等,阁坊牌楼,雕檐格窗,承袭中式建筑之精华。也有西式建筑,比如国货陈列馆,16根爱奥尼克圆柱,尖顶阁楼,带有新古典主义风格。在中山路上,当时还有两个公共小花园,现在还留存的三角花园,另一个在今天的先锋厅附近,已不复存在。当时,在这条长沙最热闹繁华的街上,市民在国货陈列馆买最新款式的绸布看电影,在公共花园里晒晒太阳、喝茶看报休闲。”
“中山路的修建在当时的中国算是首屈一指的,算是长沙地标性质的建设。这一成就与长沙当时的经济建设环境有着关系。”
岳麓书院与湖湘学派的残明遗献
寻找谢冰莹的爱晚亭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