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记忆与想象就在长沙这样漫长的对别的城市难以企及的岁月,在长沙城里不经意间缓缓展开。
启
维克多•雨果在29岁时写道:建筑是石头制作的书本。
你必须理解这个人,这个一度被人戏称为“雨哥特”的哥特式建筑发烧友所说的话。
所谓记忆,无非是一种对过去的想象。城市以三种方式保留它的记忆:建筑器物、文字文献、口头讲述。想象则是面对这三种方式的一种创造性的还原,它可以依循这些历史的遗存,重现历史的感性,复活历史人物,感受历史风云,体认逝去的时代。
建筑——那些石头书籍,那些永恒的、串联着无数岁月和记忆的、融汇着雕塑、绘画、秘密经文,兼做史册功能的石墙,那些中国的建筑——被博尔赫斯和卡尔维诺们津津乐道的凉亭、花园、雕花的窗格和流水园林在时间的狭道中被白蚁和火灾销蚀着。石头的建筑只限于北方的边塞或者江边的故垒,单纯的铁锈味和血味,比起那被史家记载的脂粉、调味品、鲜花和檀木香味来显得薄如蝉翼。所以,也许至今中国人仍然无法感受到一座建筑,乃至一座城市对于中国的意义。
杜牧诗意中始建于1792年的爱晚亭在近三百年后已然朱颜凋零,而长沙城在经历了1793年、1840年、1911年之后,又加上了1922、1938年。百果园巷、化龙池巷和太平街区,多么美丽的一些词汇,但骤雨和白蚁一般的时间,使记忆中的长沙城就像旧胶片中的影像一般不断地斑驳发黄变迁。必须有一些东西用来记载长沙,中国的史册已经告诉你一个教训:必须有一个忠实的史家,对流逝的时间予以记录。否则,逝者如斯,朝丝暮雪,即使是石制的建筑,依然有崩毁的一天。记忆被中断,书籍被焚毁。大地不会用语言回忆起曾经树立在它身上的那些楼宇、花园、桥梁和寺庙,而文明,再一次失传了某一根血管。
建筑的记忆与想象就在长沙这样漫长的对别的城市难以企及的岁月,在长沙城里不经意间缓缓展开。
岳麓书院与湖湘学派的残明遗献
寻找谢冰莹的爱晚亭
湖南人与近代史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