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鲁设计方案中争议最大的大蛋壳,这个“世界最大穹顶”,在第一轮竞赛和第二轮竞赛的初期是没有的。那时安德鲁的设计类似于今天去掉蛋壳后的内部建筑,一组包括音乐厅、歌剧院、戏剧场和另外的小剧场的建筑。“蛋壳是后来加上去的。”胡绍学是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的院长,也是后期参与到安德鲁方案中的设计组副组长。“讨论到最后,大家对建筑风格也没有统一的看法,方案是越改越改不出来。他讲出了这样的方案,还是有一定的震撼力,至少跟所有的方案都不一样。”
安德鲁这样形容他的作品——巨大的半球仿佛一颗生命的种子。“中国国家大剧院要表达的,就是内在的活力,是在外部宁静笼罩下的内部生机。一个简单的‘蛋壳’,里面孕育着生命。这就是我的设计灵魂:外壳、生命和开放。”他将国家大剧院比喻成他的“一个孩子”,并说,“一生能做这样一个建筑设计,无论多么辛苦,都是值得的。”
“我的设计为天安门广场添了一些水,可以起到改变人们生活环境和景色的作用。大剧院的水下入口是我的得意之作,也是我设计中的重要部分。我要让人们有这样的感觉:首先,要让人们有进入到这个‘壳’里去发现什么的愿望;而当你从水下进入这一艺术殿堂的时候,你马上就明白了。这与你去购物中心不一样,与你去参观历史古迹也不同,这里全改变了,你的精神要有所变化,你要有一些新鲜的感觉。”
安德鲁说他要让人们感觉到的是“你就要进入一块梦的境地,你应该为这精彩的世界有所改变”。而通过这样一个抽象的、简单的、梦一样的入口,进入到大剧院里面后,又应该让人感到生命、活力、丰富和魅力无穷。“大剧院应该是人们常来常往的地方,不一定每次都是为了来看戏或听音乐会,也应该是一个值得参观的地方。”安德鲁说。
安德鲁相信这个建筑一定会得到认同。“和法国接受埃菲尔铁塔一样。巴黎市民起初对铁塔颇为抗拒,但它今天却成为了国家的象征。”
《伊戈尔王》歌剧院揭幕
国家大剧院有三个主演出场地,分别是歌剧院、戏剧场和音乐厅。歌剧院的开幕演出最受关注——它是国家大剧院规模最大的演出空间。在此之前,音乐厅于2007年12月22日由谭利华的一场音乐会开启;戏剧场2007年12月24日的揭幕剧是晋商话剧《立秋》。
歌剧院的揭幕为什么选择了《伊戈尔王》?
“马林斯基担纲国家大剧院歌剧院的开幕在我看来无可厚非。首先这是一个国际顶级的歌剧团;其次俄罗斯在文化氛围上和中国接近,他们的叙事、故事结构我们很熟悉,而大部分中国歌剧都是模仿俄罗斯的;除此之外,《伊戈尔王》的很多情节跟中国有关。”音乐评论家刘雪枫这样说。“任何一个剧院开幕都有国际惯例。西方剧院开幕大戏100%会选择本国歌剧;开幕戏一般会遵从经典剧目,而且剧目既不能是喜剧也不能是悲剧,最好是正剧,而有宏大场面——《伊戈尔王》就是正剧。”
“当我第一次听说演出时间,我的心颤抖了一下”。捷杰耶夫这样形容,因为“马林斯基剧院从来没有在新年时离开圣彼得堡”。事实上,马林斯基剧院的歌剧和芭蕾也很少在一个地方同时演出。
马林斯基几乎见证了俄罗斯200年来,在歌剧、舞蹈、交响乐领域的所有艺术成就——每年他们在国外的演出季都一票难求。这次开幕演出的歌剧《伊戈尔王》只在全世界著名的庆典活动上出现,比如查尔斯王子的婚礼;而剧团带来的芭蕾节目《天鹅湖》、《珠宝》和《海盗》,照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赵汝蘅的形容是“芭蕾百科全书”。
接踵而至的国家大剧院首轮演出季的又一重头戏,是2008北京新年音乐会。指挥大师小泽征尔、世界著名演奏家瓦第·列宾、中国钢琴演奏家郎朗等人将登场。
·国家大剧院看《伊戈尔王》 08/01/07
·横空出世,大建筑 08/01/07
·上海建筑:石头的歌舞 08/01/07
·严迅奇——香港建筑师的中国宝盒 08/01/07
·崔恺:建筑是城市的背景 08/01/07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