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建筑简史

来源: [观点网]      时间: 2010-03-15 11:09

  1851年5月1日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在伦敦“水晶宫”开幕的当天,维多利亚女王在日记中写道:

  “透过铁门映入眼帘的教堂的顶楼,还有那无数挥舞着的手掌,鲜花,雕像,以及挤满人群的走廊,进入大殿后嘹亮的号声,此种感觉实在毕生难忘。我感到无比激动……放眼所见……那美丽的水晶喷泉……是那么的神奇——多么浩大、多么辉煌、多么震撼人心。正如我后来多次向人谈到的感受,那天我的心中充满虔诚——很难有其他仪式可以让人有如此的感受。”

  19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百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炫耀其强大国力,英国决定在1851年举办伦敦万国工业大博览会,维多利亚女王以国家名义,通过外交途径邀请欧美十多个国家参展,展期为140天,其间还进行展品评比、工艺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但博览会上不直接进行交易活动,从此形成了以后各国举办世博会的格局。这次博览会选在伦敦市中心的海德公园内,展馆由钢铁构架和玻璃幕建成,这座建筑被称为“水晶宫”。世博会展示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成绩,以及各国先进的工业展品,例如630吨大功率蒸汽机、火车头、高速汽轮船、汽压机、起重机,以及先进的炼钢法、隧道、桥梁等大型模型。140天展期,参观人数达630多万人次。伦敦世博会意味着从简单的商品交换到新生产技术、新生活理念的交流的重大转变,因此被确认为现代意义上的首届世博会。

  1853年美国纽约举办了第二届世界博览会,新大陆的主人第一次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成就。1855年的巴黎世界博览会,首次展出了混凝土、铝制品和橡胶。1862年的伦敦世博会,展出的是新的工业产品——缝纫机、印刷机和火车等。1873年的维也纳博览会将新的动力机献给了世界,首次展示了电动马达……19世纪的历届世博会展现了一个非凡的“发明时代”,充分展示出人类工业文明在当时的最新成果。

  1900年巴黎的万国博览会被称为“世纪之总”,展示了西方社会在19世纪的技术成就,如移动人行道等。19世纪以产业革命为龙头的世博会由此达到最高潮,来宾4810万人次,远远超过往年。但这也是渐渐走向衰落的一个转折点,在整个20世纪前半期,再也没有重现过如此的辉煌。

  1933年,美国为庆祝芝加哥建市100周年,举办了芝加哥世博会。这届世博会的背景是美国从30年代经济萧条中开始复苏。共有47个国家参展,3830万游客参观。这一届世博会有两个独创,成为以后各届世博会的惯例,一是提出了“一个世纪的进步”的主题,从此以后,各届世博会都有确定的主题,二是允许一些大企业设立专馆,如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汽车公司,这种做法很受企业家和参观者的欢迎,开创了大企业在世博园区内建专馆的历史。1935年布鲁塞尔世博会则将主题确定为“通过竞争获取和平”,在展示新技术的同时,表达了参展国对和平的期望。1939年旧金山世博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最后一次世博会,它有一个热忱的主题:“明日新世界”,相应的,尼龙、录音机、塑料、电视机等新技术产品登台亮相。

  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首次世博会,在战争的废墟上,人们不但要重建家园,还要重建自己对进步的信仰。世博会的标志物是一个巨大的原子结构模型,象征着人类安全、和平地应用原子能,这次世博会的主题是“科学文明和人道主义”。此后的世博会开始呈现出纷繁的多样化和新发展。

  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战后日本致力于经济发展和民族振兴。1964年举行了东京奥运会,对日本民族鼓舞很大。1964年6月,日本政府决定申办1970年大阪世博会,并在1965年9月获得举办权。大阪世博会吸引了76个国家,4个国际组织参展,游客人次超过了6400多万,是迄今为止历史上参观人次最多的世博会。

  为了使公众和政府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所带来的威胁,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首次以环境为议题的国际会议。两年后,在斯波坎举办了1974年的“国际环境博览会”,这是历史上首次明确地将环境问题作为主题的世博会。

  1980年代和1990年代世博会的主题词之中,最频繁出现的是“园艺”,最深入人心的是“能源”和“水源”,最具创意的则是1988年澳大利亚在布里斯班所举办的国际休闲博览会。1999年中国政府主办的“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则把世博会的这一发展趋势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早期的历届世博会对经济进步曾一度顶礼膜拜,但近年来单纯追求进步的观念已让位于“可持续发展”和其他类似理念。2000年举办的汉诺威世博会总结人类在20世纪所取得的成就,并进入一个新世纪和一个新千年,汉诺威世博会把必须保护资源作为汉诺威世博会的一个议题,而日本爱知举行的2005年世博会则以“自然的睿智”为主题,强调“重新连接人类和自然,人类和自然牵起手,未来的梦想更辽阔”。

世博会

  “水晶宫”拯救世博会

  1850年世博会的筹备工作开局似乎颇为顺利,但是,未曾想到的困难却是接踵而来。不过,最大的麻烦莫过于世博会展馆的设计与建造问题。

  1849年底成立的世博会建筑委员会立即向各国发出展馆设计的邀请。当委员会将各方案中的亮点综合成一份官方设计方案,不料更引发了众人的批评。这个被嘘为“可怕的杂种”是个由砖石为材料,顶上带有金属圆顶的传统展馆大厦,但谁都知道根本没有时间能完成这样一幢庞大的建筑。就连建筑所需的1500万块砖石也是无法赶制。

  几个月很快过去,正在皇家委员会一筹莫展之时,一个不经意的方案不仅成功地挽救了世博会,更是成为人类历史上的里程碑作品,甚至建筑物作品的本身成为了第一届世博会最成功的展品。这便是园艺工约瑟夫•帕克斯顿和他的创作“水晶宫”。

  1837年,一位英国探险家在圭亚那发现美丽的王莲,便采集种子带回了英国,他便把种子交给查丝华斯庄园首席园艺师约瑟夫•帕克斯顿(JosephPaxton)种植。帕克斯顿把它放在室内一个盛满温水的浴缸里,设计了一个运动转轮使水循环流动以模仿原始生态环境。很快植物开始发芽,三个月后,王莲长出11片巨大的叶子和开出美丽的花朵。

  王莲越长越大。有一天他把7岁的小女儿抱在其中一片叶子上观赏花朵,水上飘逸的绿叶居然轻而易举地承担起她的体重。帕克斯顿翻开叶子观察其背面,只见粗壮的径脉纵横呈环形交错,构成既美观又可以负担巨大的承重力的整体。这个发现顿时给了他灵感,一种新的建筑理念在脑中形成。不久他在为王莲建造的查丝华斯温室时,用铁栏和木制拱胁为结构,用玻璃作为墙面,首创了新颖的温室。他发现建筑除了简洁明快的功能之外,建筑构件可以预先制造,不同构件可以根据建筑大小需要组合装配,这样的建筑成本低廉,施工快捷。这一独特的构造方式也赢得了建筑业和工程业领域的赞誉。帕克斯顿听说了展馆征集方案的风波。他立即毛遂自荐愿意提供他的建筑方案。他写信给艺术协会请求对他的设计进行陈述,艺术协会同意他的请求。但给予的条件是:必须在两星期内完成方案,并带有详细说明。

  此后,帕克斯顿家中夜以继日、通宵达旦地设计,6月20日,帕克斯顿带着他的图纸前往伦敦。6月22日,伦敦新闻画报刊登设计方案同时征求民众的意见。顿时,公众舆论偏向了这个新颖别致、优雅美观又是临时性的建筑设计上。

  帕克斯顿的设计方案在众人的关注下最终被敲定,记者DouglasJerrold在报上将它称之为“水晶宫”,这个名称一直流传至今。

  巴黎明星埃菲尔铁塔

  1888年12月,著名的灯笼杂志发表了世界音乐怪才-萨丁的预言:“1889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上,由于埃菲尔设计建造的巴黎铁塔,这次博览会的主题光泽将会暗淡。”不久,这一切都被证实。埃菲尔铁塔的确抢走了法国为庆祝大革命一百周年而举办世博会的所有光芒。

  世博会会期,巴黎最尖刻的评论家,维克多-佛尔纳说道:“让我们在一天结束后问问参观者们,他们都看到了什么?他们从世博会又得到了什么?他们看到的是开罗街的驴、阿拉伯舞女、罗马餐馆、巴黎歌剧院、突尼斯集市等等。但是,所有的一切被埃菲尔设计的铁塔的所掩盖,高高耸立的埃菲尔铁塔成为世博会的最夺目的明星!”

  1884年11月8日,法国下院议会做出决定:1889年5月3日至11月6日,法国巴黎将举办第三届世博会。

  1886年5月,世博会组委会组织博览会的规划设计招标。中标者其中有设计师古斯塔夫•埃菲尔。埃菲尔建议世博会场地放在巴黎火星广场和托罗卡德罗地区,展览面积100公顷。他在规划中创意建造一座300米高的标志性建筑塔。

  世博会的组织者们更是兴奋地建议:百年盛会中建造的标志性高塔建筑,必须征集到大师们的作品,因为只有大师蕴涵的艺术天赋作品才能完美体现法国崇尚文化,独具和无可争议的优势。

  招标的结果是收到了1000份极富创意的方案,其中花样百出。如,设计一座巨大的断头台以象征帝国的死亡。设计一座350米的金字塔,塔上雕刻有英雄雕像和浮雕以描述大革命的主要事件等等。

  但是,最“异想天开”的设计,还是来自年轻的设计师,古斯塔夫.埃菲尔的金属拱门塔方案。埃菲尔创意:“建造一座新颖的金属凯旋拱门来为现代科学和法国工业增光。这座拱门会给人独特的印象,也会超过历史上各种凯旋门形式。”

  组委会委员、市政当局经比较和讨论,最终埃菲尔的铁塔门方案获得批准,当时新闻界大多数人也都对此方案表示欢迎。不过,所有人并没有料到,他们通过的这个方案成就了世博会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作品,也使1889年的世博会成为了经典。

  当20年后,铁塔移交给巴黎市,艾菲尔和巴黎市政府并没有料到,铁塔的收益会不断延续,在一个世纪后,铁塔仍然游人如织。

  芝加哥一个世纪的进步

  经济大萧条的时代背景往往是芝加哥世博会受后人关注的原因之一。而在当时,经济的不尽如人意却激发了世博会筹资更为灵活的生存方式。除了政府承诺的一部分资金扶持,组委会发行债券,并与食品、运输、娱乐等行业的15家提供商签订了赞助协议。自1928年4月起,主办方发起“博览会会员招募”活动,公众可用5英镑购买一个博览会会员的身份,享有免费进入会场的十次机会。这种发动民众的方式,又为其增添了六十多万英镑的建设资金。

  1933年世博会是第一届有明确主题的世博会,这样的身份常使其成为世人眼中世博历史的另一种开端。“一个世纪的进步”作为官方正式名称,在1929年被确定下来,但早在构想阶段,以芝加哥在百年世纪中的科学进步与工业发展为主题的说法就已风靡一时。同时博览会向当时的工商业巨头敞开了大门,通用汽车、克莱斯勒、西尔斯百货(Sears)等纷纷获准建造各自展馆。企业馆以前所未有的气势登上世博会舞台,成为不可或缺的元素。

  正如之前筹划的那样,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的展品集中展示了科学在工业生产中的成果。工作中的炼油厂、电控拖拉机、牙膏装管线、面包生产线统统被搬到现场,参展商则运用电影、立体布景、露天表演等娱乐方式吸引目光。工业化的极致呈现一刻不停地挑战着世人对未来生活的设想底线,或许也触发了《摩登时代》们的创作构想。国外展商中,中国、捷克斯洛伐克、意大利、日本、瑞典、乌克兰拥有独立展馆。期间,按照各国城市风情建造的大型露天展园大受欢迎,“上海街”成了芝加哥城的街中街。许多国家纷纷设立了自己的展馆日,11月8日,为了庆祝禁酒日的结束,主办方向公众提供了大量免费饮品,一天中消耗1000桶啤酒、20万个三明治的纪录至今堪称世博会历史上的一大壮举。芝加哥世博会无疑是热闹而成功的,但也有人评价其吹响了工业时代机器代替人的号角。无论历史地位如何,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具备了构成影响力的诸多元素,贯穿始终的主题演绎、灵活有效的筹资方式、大胆的色彩化建筑、流线型的工业化设计、企业馆的大放异彩,无疑都是留给后世的话题。而对于当时的参观者而言,矗立在密歇根河畔的这些未来主义的建筑与设想也许能让他们暂时忘却现实的失业与窘困,或许他们也意识到正是这些工业化的庞然大物,在推进历史的过程中,将他们挤出了原有的社会角色。而也只有世博会能将这种历史的变奏定格成一场节日盛宴。

  布鲁塞尔重建家园

  凭借在欧洲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尼德兰地区特有的商贸活动传统,比利时可谓是世博会组织的行家里手。自19世纪中叶起,比利时便不停地举办各种规模的世博会。

  然而,原子弹的弧光摧毁了世博会营建的和平。50年代中期,二次世界大战平息不久,经过几年的建设,欧洲国家和苏联重建了被战争摧毁了的经济,寒冷的政治气候也稍微变暖,举办新一届世博会的想法又重新成为话题。在希望和平进步的氛围中,比利时率先以恢复举办世博会打破世界的沉寂和凝重,为世界带来生机。

  世博会中的国际文化活动更是丰富多样,精彩纷呈。音乐节上有巴黎音乐家和柏林交响乐团的精彩演奏,也有时髦的电子音乐、木偶剧,爵士音乐会和大学生戏剧、时装表演。世博会给人带来的和平、欢乐和愉悦

  各参展国在世博会上都表现出温文尔雅的竞争姿态,这在战后人与人关系中极为宝贵的。为此有评论道:“在世界历史上1958年世博会成为推崇人道主义的年份。”

  世博会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标志性建筑——原子球(AtomiumPavilion)。1955年组委会在征集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物时,一致选中了工程师沃特金(A.Waterkein)设计的原子球建筑方案。因为,这个设计无论从思想理念还是创意形式都反映了时代特征和人们关注的热点。

  原子球建筑不仅展示其与众不同的建筑结构,也把现代建筑美学基础的纯几何形态的原则,运用在现代空间概念的形象设计之中。同时,原子球也是比利时冶金工业能力和工程技术能力的综合体现。

  太阳与月亮日本大阪

  回溯历史,在19世纪,世界博览会蓬勃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各国商品交流和新技术发明的需要,旨在传播知识以促进社会发展。但在二十世纪70年代,交通和通讯的发达,使世界已变得越来越小,世博会的重心就放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上,世博会成为了一个世界文化的盛大节日。

  在大阪世博会上,最受关注的作品莫过于日本现代艺术大师冈本太郎(TaroOkamoto)设计的太阳塔和美国馆中由阿波罗登月带回的月亮石。

  1967年7月7日,日本世博会组委会任命冈本太郎担任大阪世博会主题场馆的设计师,为博览会的中心设施节日广场进行综合设计。冈本太郎在设计之初便思考:什么才是人类真正意义的进步与和谐?如何将世博会变为一个能融合人类全部品质的盛大的典礼?他从历史的角度审视人类从古到今的文化和社会形态,并从人类原始氏族公社的祭祀典礼中寻求创意。

  太阳塔立意是人类的智慧创造之火如同太阳从远古燃烧至今,并将照亮未来,直至永恒。人类生命中所蕴藏的创造潜能将势不可挡地为人类开启未来的世界。

  世博会上,美国馆的月亮石是观众最受欢迎的展品,美国馆中宇航展厅内陈列着“阿波罗”系列飞船,阿姆斯特朗的踏在月亮上的脚印巨幅图片与小小的月亮石激动着每位观众,它们叙述着人类历史最伟大的时刻;1969年7月16日,美国人阿姆斯特朗(Neil.A.Armstrong)、柯林斯(MichaelCollins)和奥尔德林(Edwin.E.Aldrin)升空。经过102小时39分40秒的飞行,“鹰”登月舱稳稳地落在月球大地,遥远的星球亘古以来的宁静被人类的使者打破,人类把自己的印记留在另一个星球。

  在月亮石面前,人们认识到只有人类科学和技术的进步,才能发展人类自身。月亮石演示着登月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的哲理。

  大阪博览会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共有6421,8770人参观了世博会,创造了世博会历史的最高记录。大阪博览会成为世博会历史上成功的经典。

撰文:柴火审校:0

请发言时务必尊重网上道德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以下评论内容不代表观点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