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周刊的回答
来源: [观点网]
时间: 2010-01-13 10:52
评论
Q:你认为应该怎样来选择一份地产内刊自己的风格?他应该更多的是向内还是向外?是在企业的管理上更有作为呢?还是更有利于企业品牌的输出?
万科周刊:一般把和企业利益相关的人群分为:客户、股东与投资者、员工、合作伙伴、政府、媒体、NGO、社区等等。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它就需要加强与这些人群或某个人群的沟通,以形成观念认同,这时候,为这些人群或某个人群办一本杂志,就成为一种选择。所以,无所谓向内向外,无所谓企业管理或品牌输出,有什么样的阅读需要,就有什么样的杂志。
Q:内刊在大多数的时候被视为企业最方便的沟通手段,因此有人说最好的内刊就是一个企业成长的文本沉淀,您认同这样的理念吗?
万科周刊:内刊是一个不错的工具,但第一,企业内部最好的沟通手段一定是面对面,只是我们无法面面俱到,才会借助邮件、杂志等工具。第二,在互联网时代,纸本内刊的影响力也会有所逊色。
Q:有观点认为企业内刊不应该以尖锐的观点进行公共社会评论或深入探讨敏感话题,因为企业没有必要承担这样的风险,您认同这样的观点吗?
万科周刊:这得看企业所从事的行业,以及企业的文化气质等等。对于一家科研型企业的内刊,尖锐的批判风格可能并不适合,冷静的思考是更适合的气质。对于一家传统能源企业,稳重保守是更适合的气质。那些所处行业社会影响力比较大、争议性比较强的企业,它们的内刊可能会有更多尖锐的观点、惊人的语言。这不是由杂志决定的,是由行业和企业——也就是由杂志的环境决定的。
Q:现在大多数地产内刊都宣称代表中等收入人群精英的声音和他们的价值观。但这样以生活情趣和文化品位做包装的企业内刊是否只是企业的一件包装?或者说只是维系客户的一种方式和广告的载体?
万科周刊:大多数地产公司瞄准的是中产阶层客户,所以它们希望代表这些客户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是理所当然的事。至于他们能不能代表,中产阶级愿不愿意让他们代表,以及中国的中产阶级有没有一种共同的审美观和价值观,那就不好说了。
Q:因为不需要考虑广告和市场的压力,作为地产内刊在选题上应该如何把握?企业利益的因素会不会左右刊物的走向?
万科周刊:没有永远的杂志,只有永远的利益。利益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谎言。
喜达屋原CEO Adam Aron转投万达美国院线公司AMC
2015-12-20
泛海控股发行15亿元债券 票面利率确定为5.35%
2015-12-20
万科管理层决斗潮州怒汉 停牌重组白衣骑士引多方猜度
2015-12-19
出售资产大“补血” 瑞房43.6亿港元回购上海太平桥项目
2015-12-19
现场|杨卫东:广州万科商业地产形成了三条产品线
2015-12-18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
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22375222 或来函ed#guandian.com.cn(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