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网讯:3月26日,《人民日报》针对保监会日前下发《关于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刊文分析称,此举涉及房价、寿命、法律、政策等多重风险,如何化解尚存疑虑。
该篇名为“以房养老,有多保险?”的文章指出,目前国内房价走势不明,远期中国房市价值波动难以评估。若保险公司按现价厘定年金额度,将来到手的房子价值大幅缩水怎么办?
而征求意见稿只规定了保险公司参与分配抵押房屋增值收益的情形,却未提及贬值风险处理机制。比如是否有权动态调低支付给投保人的年金,当投保人选择退保时,保险公司索回已支付年金时如何计算利息。
另外,该文援引业内人士分析称,这些问题不提前明确,保险公司届时要么承担巨额损失,要么面临大量合同纠纷。多位寿险公司精算师表示,在没有更多风险分摊方案之前,仅靠定价覆盖房市风险亦难以平衡价格对客户的吸引力。国外有再保机制,每年支付一定再保费,若亏损再保公司将补足差价。但国内还没有这样的机制,估计参加试点的公司仍会用保守定价承担远期风险。换句话说,投保者的房子将被“压价”估值。
此外,人类平均寿命不断延长,也这对寿险产品的定价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以房养老还将面对法律及政策风险等。
而南开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系教授朱铭来指出,能迈过房价风险、长寿风险、法律风险、政策风险这四道坎,以房养老才有大规模推广的可能。并且这不是保险业靠自身能完成的“使命”,政府应该出台一个“条例”,在更高层面上促进金融业联动,形成跨行业共识、制度和监管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