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网 本刊编辑部 银色十月刚过,房地产市场延续“金九”走势,房价上涨明显。
有研究数据显示,10月全国重点城市房价继续上涨且涨幅有所扩大,而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房价涨幅均较前月更为扩大。
有些“最后的晚餐”的感觉了,三月份“国五条”出台以后,房地产市场就进入了漫长的政策缄默期,大家都在“闷声发财”,在离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还有不到一周时间,终于有了更多消息,也许足够我们去作出一些判断。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乎中国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房地产调控也将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人们都在猜测,三中全会后房地产市场会如何调控?
结合今年以来的房地产市场走势以及越来越多的信号,一个比较清晰的路线已经显现。
10月29日,中央政治局进行第十次集体学习,学习内容为“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和供应体系建设”,总书记习近平在其间作了“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的讲话。
这是中央政治局首次专题学习住房领域的内容,更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敏感时期,最高层对房地产市场的最新正面表态。
与此前“房价合理回归”的调控方向不同的是,习近平的讲话未提及房价,更未说要抑制房价,强调的是政府在增加住房供给方面的责任以及住房领域市场化改革和经济功能。
市场分析认为,这是新领导层对房地产政策基调的展示,未来将政府和市场住房供应体系并举,由堵转疏、增加供应,逐步化解当前房地产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问题在于“供需失衡”,这是当前市场的主流观点,也是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两位讲师之一秦虹(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一直以来的观点。
8月在海南召开的2013博鳌房地产论坛上,秦虹在进行演讲和接受采访时就不断强调,调控政策的目的是调整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市场走向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秦虹明确指出,下一步国家的政策一定会在供求双向来进行调节市场,增加供应是实现房地产调控目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从现实情况来看,过去几年的调控过程中,限购、限贷是最核心的政策,这些政策在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上取得了一定效果,但限购、限贷的城市房价仍在上涨,这只能说明市场供应难以满足自住性需求的增长。
10月过后,各大城市特别是京沪广深一线城市难以完成“年度房价控制目标”已经成为事实,也预示过去以抑制需求为主的调控面临失败,需要改变。无论是“深八条”还是“京七条”,在此时出台的这些调控政策只能是说是亡羊补牢,表明一种态度。
虽然“京七条”只是地方政府“不得不做点事情”的结果,但也提出了一种新的住房品种--“自住型商品房”。
北京提出,今明两年推出“自住型商品房”7万套,售价比周边商品房低30%左右。若这个目标达成,供应量可能对京城房价造成影响,而这也暗合“增加供应”这一条房地产市场化改革思路。
正如决策层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的最新表态:“千方百计增加住房供应,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建立统一、规范、成熟、稳定的住房供应体系。”接下来,“增加供应”为主的住房供应体系建设将成为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过去“以调控需求始、以抑制供给终”房地产调控思路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