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网,博鳌房地论坛,2012博鳌房地产论坛
中粮接手家乐福传闻 零售铺路商业地产
作者: 李雯露     时间: 2012-09-04 01:36:16    来源: [ 观点网 ]

同样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商业地产和零售业一直是相伴而生却又充满博弈。

  观点网 李雯露 在家乐福欲出售其中国业务的消息引发坊间热议的同时,家乐福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乔治·普拉萨也颇为烦恼。

  近年来,家乐福在欧洲本土的业务表现并不令人满意,与此同时还连续出现售卖海外业务的动作,因而家乐福准备出售中国业务的消息不胫而走。

  中粮接手家乐福

  值得注意的是,有消息人士透露,家乐福曾在一年多前与中粮集团接洽,希望中粮能以60亿美元收购其在中国的全部业务,但中粮方面只愿意支付30亿美元,最终由于价格无法谈拢而不了了之。

  对于此类种种说法,8月30日,乔治·普拉萨在2012年上半年的财务报告发布会上否认了家乐福欲出售其中国业务的相关传闻,并明确指出中国市场对于整个集团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对家乐福退出中国市场的消息并不感到意外。

  “关于家乐福可能出售中国业务的传言的确有,而且传言的收购方也不同,中粮、华润都是传言的购买方。”易铺中国总裁陈建明表示对于此类消息早有耳闻。

  伟业我爱我家集团副总裁胡景晖分析表示,家乐福拥有大卖场以及仓储配送中心,其租金方面的成本在近几年上升的比较快,再加上国内的物流成本较高,成品油价格以及劳动力价格都已上涨,可能对于家乐福造成了较大的负担。

  而近几年家乐福在管理等方面也经常被曝光一些负面,对其声誉也造成一定影响。胡景晖指出,中粮方面,近几年一直在推行“全产业链”战略,提倡“从田间地头到餐桌”。

  “相对来讲,中粮集团能够通过资本运作实现产业链延伸,从而最终形成'生产-销售-物流-卖场'的体系,如果中粮具有这样完整的体系,那么其食品安全、信誉度以及成本把控等方面或许能够优于家乐福这种大的外资零售企业。”胡景晖认为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零售业和商业地产

  事实上,近几年中粮集团也在向零售终端发展,不论是卖场形式还是社区零售的形式。

  胡景晖回忆称:“北京的中粮广场就有一些尝试,另外在一些社区,中粮也开过鲜肉门市等。”

  他指出,中粮一直也希望向零售业终端发展,利用其产业链优势。与此同时,中粮旗下拥有地产业务,倘若能够将其食品产业链与地产业务优势互补,中粮自己发展的零售业终端的综合效益可能会更高。

  “所以我觉得无论中粮是否收购家乐福的国内的业务,至少中粮将其食品产业链和地产开发运营的优势结合在一起,应该能创造出更大的综合效益。”胡景晖如此表示。

  同样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商业地产和零售业一直是相伴而生却又充满博弈。

  “大约5年以前,地产商更有求于零售商,通常情况下如要引入国际名牌,地产商都会采取非常低的租金,把类似沃尔玛、麦当劳、肯德基等品牌吸引过来,从而带动整个商圈以及其他商业的招租。但近几年,从整个商业地产的情况来看,开发商和大业主的话语权可能更强一些,商业租金整体上涨的也比较快,买方市场逐渐向卖方市场转化了。”胡景晖如此表示。

  在陈建明看来,零售业在商业地产项目中扮演着支撑的作用,商业地产的价值实现依托有竞争力的零售业、服务业,如果零售、服务、娱乐品牌竞争力不强,商业地产价值一定会被抑制。

  而家乐福这种卖场之于中粮旗下的商业地产,陈建明表示,就经营来讲,家乐福模式虽有任何企业都不可回避的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就超市大卖场经营来讲,家乐福无疑有较大的竞争力,对于定位区域购物中心的中粮大悦城是绝对的推动,但对于定位时尚、以繁华商圈为选址的类似西单大悦城的大悦城来说,意义有限。

  尽管零售业和商业地产的结合有彼此推动的效果,但在选择上仍需谨慎。

  陈建明指出,最复杂的、牵涉复杂物流和货物采购的大卖场超市业态与百货等商业地产类招商支撑业态存在根本性区别。

  “前者对纯粹的商业经营有苛刻的要求,后者因为不牵涉货物采购等会比较简单。”陈建明续称,前者的复杂令当年的王石选择放弃零售业态的同时,糊里糊涂放弃了商业地产;后者的相对简化令万达百货成为万达集团快速扩张的棋子。



(审校:劳蓉蓉)
24小时热点>>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22375222 或来函ed#guandian.info(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