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网 梁嘉欣 自从当上了协信地产的CEO,刘爱明至今也爬了一年的野山。从中海到万科,再走入协信,刘爱明接触到的是一个更不一样的视野。
不一样的感受来自企业的不同机制。在接受观点新媒体专访时,刘爱明首度讲述了这一年爬野山的感受。
“以往我在中海万科也经常接触民企,但对民企的深入理解是在进入协信以后才有更深入的体会。毕竟企业特色、机制不一样,对我来说这是个全新的领域,但也有不适应。”
经过这一段时间的任职,刘爱明也更感觉民企发展的不容易。“尤其是协信在重庆这样一个内陆城市,资源很少,几乎没有,大多数政策也不是非常支持,所以我觉得所有这一切都需要靠努力去争取。”
刘爱明称,民企要发展,离不开三样--智慧、勇气及勤奋,这也是民企成功的前提条件,否则企业难以做大。
过往在万科,刘爱明的专注点更多侧重在产品上,而在协信,刘爱明需要专注的方面更多,当然产品品质依然是其工作重心之一。
刘爱明透露,协信已把品质当成立业之本,尤其是他到任以后,公司在这方面已形成高度统一。
“现在我们内部正准备出一本品质白皮书,这里面有一套规范,确保我们规模大了以后品质能够一如既往的保持。我觉得品质对我来说,是很大的一项工作。”
自从刘爱明加盟协信,业内便已纷纷认为,刘爱明于协信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帮助协信上市扩张。
刘爱明亦承认,协信来可能要进行扩张。“我觉得走出去的机会很重要,抓住这个机会就必须要发展。我想一两年内我们就会扩张到十几二十个城市,这个扩张时间很短,所以要提前应对。”
刘爱明指,企业未来要有长远发展计划,现在就要积极做好应对。这当中也包括如何应对调控及市场,但这并非一件容易做的事情。
在2012博鳌房地产论坛上,刘爱明坦言,目前市场的波动周期越来越短,从城市交易量来看,可能很多市场的波动周期是3-6个月。
在其眼中,现在的调控基本上变成了微观调控,“从现在的政策就知道,调控到户型,调控到购买资格,调控到一个小小的制度,甚至有可能直接变成约谈,动用这种手段来调控。”
刘爱明认为,目前大家对房地产在国家GDP中的地位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导致政策五花八门,而预售制取消传言,更是相当于直接把柱子给砸了,就到了一个承受不了的局面,而这一切说明大家对行业调整并没有一整套规划。
“如果没有达成对宏观调控的共识,未来就是非常难以预测的。”
当然,对企业而言,若失去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企业也就活不下去。房企选择应对的方式也很多,除了把触角伸向各种能源行业,也有房企开始往外拓僵,寻找海外市场机遇,“去海外给中国人盖房子。”
不过,刘爱明认为,此时走出去并非是明智的选择。“你在中国市场里都做不好,走出去怎么会做得好?在一个温室里面的花朵都长不好,走出去肯定会必死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