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明助学金”,这个“保守了十年的秘密”,一旦被媒体披露,其影响是巨大的,广泛的,深远的。捐款的数额倒是其次,更重要的是杨国强能十年连续捐赠,十年守口如瓶,以及要求被资助者签订《道义契约》:“希望被资助者将来都能成为资助者,成为真正对社会有奉献、有道义及能献爱心的人。”
因为有爱,所以懂得感恩。只有懂得感恩,才能懂得报答,才能懂得奉献。
在仲明的受助人中,涌现出了一批支边、支教,援藏等感人的故事。
房秀丽是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原广东民族学院)英语教育系的毕业生。2000年初,在开发西部热潮的感召下,房秀丽放弃在珠江三角洲工作和生活的优越条件,毅然选择到条件艰苦的西藏支教,成为广东近十年来首位援藏大学生。她立志献身民族教育事业的精神,在广东职师校园里传为美谈,师生们都被她不畏艰难、勇敢挑战困难的抉择所感动。
两年后,房秀丽的师妹吴丽杏也萌发了要到西藏从教的念头。为了提前适应高原生活,2001年暑假,吴丽杏踏上了去云南大理的旅程。在大理,她找到一家门面很小的“衣吧”打工了一个星期,期间她一直发烧,想到了辞工。老板娘说:“你辞工可以,但必须等病好了再走。”这句质朴的话语让她深受感动。
在这次旅途中,吴丽杏一路碰到不少藏民,看到了很多天真烂漫的孩子没有机会读书。有一次,吴丽杏在山中遇见一个外国人在给小孩子们上英文课,课室十分简陋,孩子们眼睛里透出强烈的求知欲。由于语言的障碍,外国老师无法完全用中文表达,只好用实物代替。这一切,都让她无法忘怀。一种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感,使她做出人生一次重大抉择:到西藏去,为山区的教育事业和那些孩子的未来多出一份力。
从云南回来后,西藏成为吴丽杏的向往。她明白家里需要她的接济,完全可以选择留在物质条件优厚的珠江三角洲,但她对“仲明助学金”条例中的一句话记忆犹新:受资助者今后在回报社会时,要“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她没有钱,只有出力,于是她满怀报恩的心情去西藏履行承诺。
继吴丽杏之后,还有一些“仲明助学金”的受助者在践约:郑伟、徐如涛……
他们都是社会的精英,放弃了相对优越的生活条件自愿奔赴边远山区支教;他们是“仲明”精神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也将会成为社会的脊梁。
生活在繁华喧嚣的都市,奔波于步履匆匆的人生之路,我许久没有真正地被什么感动过了。然而,这次到碧桂园进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采访,特别是对“仲明助学金”往事的追寻,唤醒了我心中沉睡已久的感动。
爱,因感恩而变得无私;心,因感恩而变得博大。
爱心的接力铸就了蕴含在“仲明助学金”中的精神——一份永恒的博爱精神。
签订《道义契约》,履约者甚微说明了什么?
截止到2010年10月,受到“仲明助学金”资助的学生有5913人,还款的却只有195人。
2004年初,受助学子张富建联系了几个曾经获得“仲明助学金”的同学,创建了“仲明助学网”,一边义务为“仲明助学金”作宣传,一边联系当年的受助人,劝他们“还钱”。他在搜集资料时发现,别说是助学金获得者,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向国家领取贷学金后,也不还贷,甚至连人都找不到了!
于是,张富建先后走访了众多“仲明”受助者了解真相。他还在助学网上写了一封倡议书,题目叫《回来吧!感恩的心——致接受过“仲明”资助的同学们》:“快10年了,也许你们真的很忙,也许你们不顾一切的追求和奋斗,仅仅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可是失去了感恩的生活,那是多么的苍白啊;也许你们会说自己的生活还很艰难,要让日子过得更好一些再说吧,可是淡忘了道义的路上,将是纸醉金迷的万丈深渊。如果你们就这样摒弃了当初立下的誓言,一定会因为逃避而被良心谴责终生的……”
这封近乎“谴责”的倡议书确实触动了不少人的心,但还有少部分人无动于衷。2005年年底,张富建发现自己的一个大学同学也是“仲明助学金”的受助者,这位同学毕业后在广州开发区一家外资企业工作,如今已经有房有车了,却对还款的事情只字不提。
张富建决定直截了当地劝那个同学“还钱”,可同学说:“我最近手头紧得很啊,房子、车子月供加起来六七千,现在油价又涨了,前不久我老婆又被公司炒了鱿鱼,钱都是她管着呢,再说我哪好意思跟她说我以前是贫困生啊……”
同学还反问张富建:“你当老师业余时间很多啊,这也是捞外快吧?不然成天操心这些事干吗?助学金本来就是捐给贫困生用的,再还回去,那就不叫捐了……”
这些话深深刺痛了张富建的心,这么多年来,他为“仲明助学金”四处奔波,不仅没有从中获得一点利益,反而经常贴钱。他之所以如此执着地去做这件事情,是因为他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虽然他无法像那位当时匿名的民营企业家一样,拿出巨额的财富来回报社会,但他希望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唤醒更多人的“感恩之心”,为这个社会做些有意义的事情。他没想到,这条路竟是这样崎岖。
经“仲明助学金”管委会同意,张富建从2006年开始,在仲明助学网上公布那些已经毕业参加工作的、历届“仲明”资助过的贫困大学生的姓名和单位地址,并倡议他们履行《道义契约》。此举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被“曝光”的人很愤怒,纷纷在网站上留言。
有的人说:“贫困生凭什么非要感恩?人最宝贵的是做人的尊严,每个人都有自尊心。我们不幸生在一个贫困家庭,这本身就是一件悲哀的事情。谁想让全世界都知道自己是个穷孩子?谁不想有尊严地活着?如果你们是真心想帮助我们,就不应有条件地限制我们,就不应想有所回报!”
还有的人说:“我们虽然是贫困生,但也有宝贵的隐私权!你们这样做,就像往伤口上撒盐,是对我们心灵的一次打击和摧残!”
张富建坚信自己的行为对社会,尤其对于那些依然要靠“仲明助学金”完成学业的贫困生,有着非常巨大的作用。正像他曾经在论坛上所说的那样,“感恩,不仅仅是为了‘还钱’。我是个农民的儿子,以前我很穷,现在我依然很穷,但我志不穷……这些年,我确实劝过不少人还钱,可我决不是为了替仲明‘追债’,而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这种爱心传递中来,让更多贫困大学生能顺利毕业……”
当杨国强得知“仲明助学金”的还款情况不尽人意时,他说:“我关心的不是还多少钱,可贵的是同学们恪守当初签订的《道义契约》,言出行随。”大学生对诚信问题的认识和实践,与杨国强长期坚持、期待的境界相比,还有很远的距离。
有钱不还的受助人毕竟还是少数。“仲明助学金”管委会曾在历年受助的293名大学生(包括在校学生和毕业学生)中进行调研,数据显示:82%的受助者有意愿毕业后归还助学金。其中,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几乎100%的受助者愿意归还助学金。而从毕业后受助者归还资助金的现状分析来看,全部还清的人数仅占10%,还有75%的受助者是由于经济上的困难而未能归还所有资助金,分文未还的15%的受助者,绝大部分也是由于经济困难,或者还有别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