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网 >

其他 >

>

>

正文

点亮一盏守望善良的灯——广东仲明助学金“道义契约”创造爱心接力传奇
作者:     时间: 2011-12-02 17:27:48    来源: [ 新华网 ]

与其他无偿捐助的助学金不同,仲明助学金是一种道义贷款性质的助学金,它要求受助人签署一份没有任何经济抵押和惩处规定的“道义契约”。

  作为全国首创的“有偿”助学金模式,广东仲明助学金有个独特的规定:要求受助学生签下一份“道义契约”,承诺有能力时返还助学金或帮助他人。在捐助人、媒体、学校等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14年来该助学金出资1900万元资助6446名学生,同时也谱写了动人的爱心传递故事。

  专家指出,“仲明现象”体现了参与各方的道德责任感以及慈善智慧,见证了受助学生“受惠社会、回报社会”的高尚情操,它是“朴素感恩哲学”的胜利,在道德滑坡话题被社会广泛讨论的今天,“仲明”现象给了人们更多感动、信心和力量。

  14年坚持:受助时请签一份“道义契约”

  仲明助学金由碧桂园董事局主席杨国强于1997年出资创立,羊城晚报、中山大学和助学金管委会共同管理,向广东部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学生提供资助,截至今年,已捐出1900万元,有6446名大学生受益。

  与其他无偿捐助的助学金不同,仲明助学金是一种道义贷款性质的助学金,它要求受助人签署一份没有任何经济抵押和惩处规定的“道义契约”。里面写着:受到社会帮助并渡过难关的学生们,必须承诺“受惠社会、回报社会”,愿意将本人所获得的资助本息在毕业后有能力时全部偿还给仲明助学金,用来帮助更多的人。

  杨国强是广东佛山人,幼时家贫,17岁之前没有穿过鞋子,曾因国家免了7元学费并得2元助学金得以完成学业,因此他终身感激政府,并在事业成功后积极回报社会。十几年来,杨国强和他的企业捐赠资金超过15亿元,主要用于扶贫、教育和赈灾。

  杨国强信奉的是一种“朴素感恩哲学”:受过帮助的人,就应当懂得感恩,在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帮助更多的人。出于这种理念,杨国强在捐助困难学生时,都要求他们签订“道义契约”。

  值得一提的是,杨国强从事慈善一直是低调行事。他1997年出资创立仲明助学金,用的身份是“广东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私营企业家”,并拒绝任何形式的宣传和报道,直到2007年碧桂园公司上市,才在媒体的追问下,披露了实情。

  羊城晚报副总编辑、仲明助学金管委会负责人陈心宇说,虽然出自于朴素的心愿,杨国强倡导的助学模式,即使在今天,依然是独树一帜的。他最为看重的,其实是每人受助人在道德良心上的自我约束力和回报社会的责任感。

  感人群像:每个人都在传递爱心和感恩

  仲明助学金创立时,杨国强委托羊城晚报协助履行管理、发放和监督职责。羊城晚报副总编辑、仲明助学金管委会负责人陈心宇说,14年来,羊城晚报非常重视仲明的管理工作,并将之视为羊城晚报人回报读者的长期公益行动。为此,报社成立了专门的管委会,组织了包括财务处、工会、团委等部门在内10多人负责此事。

  陈心宇说,仲明助学金发放最初的两三年,是请学生自己到报社来领取。因为担心影响学习,领款都被安排在周日,这意味着管委会的工作人员总要放弃一天休息日,但大家没有怨言,反而因为帮助到学生而高兴。

  同时,羊城晚报始终关注着仲明的故事,每年都会推出相关的采访报道,为仲明鼓与呼。很多记者因此深受感动,羊城晚报记者刘虹说:“我一直珍藏着一份道义契约,因为在做人的问题上,我也是一名签约者。所有参与仲明工作的人,都会经历心灵的净化,从仲明受益的绝不仅仅是学生。”

  让人欣慰的是,很多受助大学生也领受到这份爱心,开始传递感恩。房秀丽是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原广东民族学院)英语教育系的毕业生,2000年初,她毅然选择到条件艰苦的西藏支教,成为广东近十年来首位援藏大学生。

  张富建,1998年度“仲明”的受助者。如今,他已成长为广州机电高级技工学校一名教师。2003年底,他牵头建立了一个“仲明助学网”,宣传善举,联系仲明学生,推动受助学生投身慈善。

  中山大学数计学院2008级学生郝淑香家庭贫困,为此她不得不从事两份兼职工作,周末几乎全部用于赚钱,然而她还是利用空余时间参加了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坚持做了4年义工。她说:“仲明助学金给予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是一种精神的力量、一种前行的勇气和一个爱的种子。我们会将这份爱心薪火相传。”

  宽容等待:守望善良回家的路

  谈到当初设立“还款”规定的原因时,杨国强说:“还款不是目的,我希望他们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加入助困的行列,奉行美好的道德,报效社会。人的一生很长,这些受助学生可能眼前仍然经济困难,未来条件好了,能够自己单独发起一份慈善更好,我始终相信人性本善。”

  这份对于善良的信心没有被辜负。近年来,“仲明助学金”管委会不断收到毕业学生返还的助学金,管委会利用这笔返回的资金设立了“特别助学金”等,用于资助广东山区大学的贫困大学生等。据统计,截止到今年11月,已有284人返还79.8万元以延续助学。

  广州大学2000届毕业生林倩云工作一年后一次性还清了接受的5000元助学金,而她当时的月工资只有800元。华南理工大学受助学生刘国兴还款5000元,而当时他只接受了3000元的资助,他说:“多余的钱是爱心的利息。”

  在最近举行的2011年度仲明助学金颁发仪式上,4名受助学生向仲明助学金的捐助人杨国强现场还款,完成了又一次的爱心传递。

  十几位受助学生表示他们正在筹备成立“仲明同学会”,以吸引更多仲明学生加入到还款和爱心传承的队伍中来。同时,他们还准备成立“仲明爱心传承基金”。这一“基金”的所有资金来源于曾经受助学生的捐赠,基金经费将全部用于“仲明助学”的爱心传递。在仪式现场,十几位筹备小组成员集体向“仲明爱心传承基金”捐赠2万元。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公益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健刚认为,受助学生接受助学金后, 会在心里欠下一份人情,时间越长印象越深刻,这份人情更能导人向善。慈善最终得到的是道德回报。

24小时热点>>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22375222 或来函ed#guandian.info(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