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栋地域建筑都没有僵硬恪守一般的传统观念与做法,而是根据现场的和现有的实际情况,以一种随机应变的态度,合理有效地利用和发挥各景观组成元素,表现了极大的灵活性。
综上所述,体现当地生活在其中的主体“人”的强烈愿望的地域建筑,其建设总结起来有三个原则:
1)合理性,也就是怎么合理怎么造。
2)节约性,量力而行,省工省料,提高空间的利用效率。
3)习俗性,在当地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中,业主包括匠师,往往会沿袭以往的建筑做法,结合自己的个人体验,在建设中加以体现。
地域建筑的这些设计原则,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可变性,具有强烈求真求实的现实主义精神。但是由于其中更多的是业主和匠师的个人体验,再加上具体内容的不同,往往具有十分的模糊性和感官性。设计者如果从把握这些原则入手,结合西方的思维方法分析,对现代新的地域建筑设计必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4,关注现实的“诗性实践”
在总结地域建筑的建造原则之后,笔者对地域建筑的“神韵”,即所谓的“地方感”做进一步分析与思考:
右图是纳西老妈妈照片及当地著名匠人和丽春的木刻:
1)纳西老妈妈,整体衣着为黑色,不求华丽,比较沉重。然而在围兜的拉环之处,色泽艳丽,极尽雕饰之能事。
2)和丽春的木刻(和丽春为当地民间艺人,该画获得民族画大奖),采用西方的构图方法,与纳西地方母题元素融合,整个画面曲线线条的弹性和响亮度、所引用的母题元素、雕刻及着色手法都体现了纳西族所独特的风味。
比较HalfWayHotel、李家大院两座地域建筑的整体风格特征,我们可以发现彼此之间存在一种共同的“神韵”特征,一种特有的“纳西感”,即:粗拙中蓄着灵动,朴实中藏着秀丽。
这种“纳西感”特征更进一步地具体体现在纳西人所共同钟爱的一些特征母题元素和这些元素随之带来的特有的比例情感。
《美的历程》一书中,李泽厚先生引用石兴邦《有关马家窑文化的一些问题》的话写道:“在原始社会时期,陶器纹饰不单是装饰艺术,而且也是族的共同体在物质文化的一种表现……彩陶纹饰是一定的人们共同体的标志,他在绝大多数场合下是作为氏族图腾或其他崇拜的标志而存在的……这一堆彩陶纹饰的母题之所以能够持续如此之久,本身就说明它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与一个民族的信仰和传统观念相联系的。”在此基础上,李先生进一步阐述道:“克莱夫贝尔提出‘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观点,否定再现强调纯形式(如线条)的审美性质……正因为似乎是纯形式的几何线条,实际是从写实的形象演化而来,其内容(意义)已积淀(溶化)在其中,于是才不同于一般的形式、线条,而成为‘有意味的形式’……但要注意的事,随着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这种原来是‘有意味的形式’,却引起重复的仿制而日益沦为失去这意味的形式,变成规范化的一般形式美。”
王群教授在《意义的研究》一文中所引述的有异曲同工之处:“……高梅士通过探索并且发现,从18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到20世纪现代主义,传统的比例体系虽反复延用,却只具工具性,而不具从古希腊文艺复兴所含的表达宇宙和谐数学几何关系的形而上学意义……但是,按照佩雷斯•;高梅士的理解,源自古希腊的比例体系其本质并不在数学几何关系本身,而在于它是古希腊人诗性实践(poesis,notmerelypraxis)的结果。换言之,意义的重新探究不能通过模仿已成为空洞形式的体系,而必须通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寻索人之诗性实践方能实现……”接着,王群进一步说道:“据我看,如果佩雷斯•;高梅士这一多少具有海德格尔意味的观点对我们当今的工作有什么启示的话,我们对生活世界的理解就不能见物不见人,而我们对人之诗性实践的理解也不能以过去的建筑环境为准来回避现实。确实,不仅不回避,相反视现实生活世界(theworld-as-lived)为意义的第一来源,并力反历史主义建筑语言的空洞性,这正是佩雷斯•;高梅士反复强调的主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佩雷斯•;高梅士那里,通向‘生活世界’诗性实践的正是以人的身体性为中介的个体的内在经验。并且,这种‘诗’的自由本质使然也必定是批判性的。
从这个理解的层面上推论,上两图中的纳西民族所偏爱的母题元素和比例仅仅是一个外在的表现形式,其背后涵盖的是纳西人的民族信仰和传统观念文化特征。参照海德格尔所奉行的“个体的诗性体验”的观点,就是纳西人几百年的“生活世界”的诗性实践。
因此,我们探讨地域建筑的具体做法的同时,并不能仅仅就其外在的形式进行分析,更应该深入到产生这种形式背后所隐藏的逻辑研究之中,包括其自然功能和社会功能逻辑。批判地领悟地方的这种建造精神,也许才是地域建筑的灵魂所在,才是对现代地域建筑设计最有启示的地方。我们可以借鉴建构、高技,等等各种手段,但都必须领悟这种建造精神,关注自身现实的诗性体验,当然这恐怕也是一个永恒而又“无可量度”的话题。
柯尼卡•;那塔纳普里达库尔说:“一个人的身份用不着去‘寻找’或‘发现’,他会自然流露出——真实地、不带伪装的——源于我们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这种流露)是通过形式背后的价值而不是形式的结果本身。不然,我们就仅仅是在套弄一些形式语汇,而违背了我们的初衷。”我想我们了解研究旧的地域建筑的同时,也应该秉承其精神,缔造一些新的地域建筑。
主要参考文献:
[1]何永轩.介绍—连续性—伦理.世界建筑01/2003
[2]李泽厚.美的历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王群.意义的研究.世界建筑04/1997
[4]柯里亚.转变与转化.世界建筑06/1990
[5]汪芳.查尔斯•;柯里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刘海 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建筑师
雕骏 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助理建筑师
·地域建筑——从两座纳西民居所引发的思考 08/08/18
·建筑与城:苏州文化中的地域建筑气质 08/07/17
·究竟是谁动了丽江古城? 07/07/18
·廊檐、骑楼,一种特殊建筑文化的沉淀 07/06/14
·当代地域建筑文化分析 07/03/22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