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上表两者的比较,可以进行推论,地域建筑的存在、变更和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1,地域建筑变更存在稳定性和衰减性
1)凡是基于气候部分的设计部分而产生的元素、空间布局类型基本保留。
HalfWayHotel,李家大院,都采用围合院落式,都在院落周围形成走廊的半室外空间,院子里面都布满了各色各样的花花草草。
院落是民居人生活的重要场所,与当地的气候是密切相关的。云南地区气候温和,四季如春,但是当地有15分钟一场雨的说法,经常地下雨却又很快结束,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人来说,院下的走廊实在是一个惬意的场所。而院内的花卉,除了能够净化院内的空气的同时,也能带来四季变化的视觉享受。
2)地方建筑的建造逻辑系统法则基本得到维持,并长时间保持不变。
HalfWayHotel,李家大院,都采用双结构体系结构。底层结构采用砖石、上部结构采用木结构的做法,在温和多雨的云南,可以有效地防止木材腐烂。
3)传统木结构的地方性建造技术基本得到保留,但已不如以往精细。
两栋建筑在木结构框架内做法基本相同,都采用梁架结构,悬山屋顶,施博凤悬鱼,不同的是李家大院在材料和细部上做得更加精细。
4)反映地方传统文化习俗和宗法观念的细部构造与雕刻纹样有所保留,但做法已经简化或者演变,某些元素甚至消失,衰退趋势十分明显。
与李家大院的门窗相比,HalfWayHotel的门窗细部明显简化,正房门窗“玄武、四季加双蝠”象征意义已经消退,但还保留六扇门的做法。单扇门窗也保留原有的六码头格局,但门心窗的纹饰急剧减少,玻璃面明显增加。
另外,李家大院的具有象征意义的雕刻和绘画在HalfWayHotel已经很少见到。
总的来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同一种区域意识形态影响下,由于建设者的财力、用地、思维状态等的不同,地域建筑的变更表现为一脉相承和持续变更两种性质。通过对这种相承和变更的分析提炼,可以发现地域建筑在变更中保留一部分“旧的信息”的同时,又增添了一部分“新的信息”,而且在所保留的那一部分“旧的信息”中有一些在某一时间段来说是永恒的。
2,地域建筑建造的经济性
HalfWayHotel和李家大院在建筑的节约性处理上有共同的特点:
1)尽量节约土地,建筑基本都占满用地。
2)充分利用每一个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
在节约空间上,HalfWayHotel尤为突出,在观景平台处利用上下层错层处理,充分利用了山地高差,极大的发挥了空间的效率。
3)省工省料,尽量节约材料和金钱
两栋建筑用料都尽量节约,尤其是HalfWayHotel,自身由于经费不足,更是苦心竭虑,能省则省,力求简洁明快。
3,地域建筑设计的灵活性:
HalfWayHotel依山就势,坐北朝南,取玉龙山势;李家大院则背靠玉龙雪山,坐东朝西,主要立面面向街道,以便于排水。
另外,在单体的细部处理上两者都十分灵活,有意思的是HalfWayHotel在观景平台的施工和建设中,以一块预制板搭向上层,下层则采用踏步,尽量减少构造的麻烦,十分便捷。
·地域建筑——从两座纳西民居所引发的思考 08/08/18
·建筑与城:苏州文化中的地域建筑气质 08/07/17
·究竟是谁动了丽江古城? 07/07/18
·廊檐、骑楼,一种特殊建筑文化的沉淀 07/06/14
·当代地域建筑文化分析 07/03/22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