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屋外墙颜色上的胜利也是让王海晨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当时,房子外面刚刚刷好黄色涂料,居委员的人就告诉她,文明小区的新规定要求所有房子必须刷成奶油色。“我真是气坏了,问他们为什么在我们粉刷前不告诉我们?”她回忆到。
王海晨对居委会干部说,这所房子解放前就是黄色的。他丈夫搞来了一张英国诺丁汉地区的照片,以此说明历史街区里的房子可以是不同颜色。最后,黄色外墙得以保留下来。
就在王海晨和丈夫搬进新家的时候,33岁的加拿大建筑师潘朝阳开始涉足上海老洋房市场。潘朝阳之前两年一直忙于参与大型的现代化建筑项目,但他干得并不起劲。他的大部分客户都是外国人或是曾在海外生活过的中国人,但他最喜欢的一个客户是一位当地富人,他让潘朝阳全权负责装修的事。他觉得潘朝阳比他自己更了解外国买家或租客希望看到什么样的房子。(据潘朝阳说,这位客户自己更喜欢住在新开发的那种高层建筑里。)
胡如珊和耐里家进门处
潘朝阳最自豪的一个工程就是为这位客户做的。房子位于原法租界,他利用原来的花园扩建了一处空间,然后将房子原来的部分空间改造成一处私家庭院式花园。扩建部分的内墙采用了从老房子里回收来的未作处理的本地红砖和木料,以便营造出一种“室外”的效果,厨房的橱柜和中央操作台也采用了旧木料。
完工之后的这幢三层楼房内部风格非常现代,但外部保留了里弄房原来的混合式外观,包括入口处的一些装饰主义风格的细节。
潘朝阳和妻子现在住在法租界边上一幢三层里弄房的顶楼。从路边的一扇小门走过他们的邻居,一路上可以闻到厨房散发出的陈腐的油烟气和发霉的味道。你很难想像这样的环境里会有一处舒适的家。但潘朝阳夫妇说,他们喜欢老上海的这种奇特的生活。
“我们要穿过公共厨房才能进到自己的家,”潘朝阳说,“因此我们回家时经常会遇到邻居在做饭。我们慢慢开始跟邻居聊天,相互之间也逐渐有越来越多的了解,这很有意思。”(潘朝阳的家里有单独的厨房。)
潘朝阳希望最后能把楼下一、二层也买下来,把整个房子连通使用。
生于台湾的华裔美国人胡如珊曾参与过上海多个很受关注的老洋房改造工程。身为建筑师和设计师的她花了三年时间,直到去年才在原法租界的两幢紧靠着的房子里安顿下来。她们全家占据了其中一整套房子和另一套房子的底楼。她们把两处底楼打通,并拆除了两个花园之间的隔墙,并成一个大花园。整个底楼变成了几个开放式大房间(三面是墙,其中两个房间的墙已全部改成书架),原来的窗户换成了凸窗设计,以便有更多的阳光进来。现在,胡如珊的房子终于有一种家的感觉了,虽然雨季对她来说仍是一个考验。除了漏雨的问题之外,蚊子也是件让全家人头痛的事。
“不过,这些事我们不会太在意,因为我们喜欢这个地方,”她说,“房子现在正是我们真正喜欢的风格”。
对已有一个两岁女儿的王海晨来说,虽然有房子漏雨、邻里纠纷、卫生间下水道异味、花园排水不畅等等诸多问题,但这些并不能减轻她对自己这个家的喜爱:它的历史、它的花园和里面生长着的树木,还有这所房子带给她的灵感。
还是在装修房子的时候,王海晨突然生出一个念头:买些旧木头改做橱柜,在橱柜的门上镶嵌上自己的陶瓷作品──在白色瓷砖上手工绘制的品蓝色图案。2003年底她开了家店,起名“海上青花”(BlueShanghaiWhite)。里面出售各种家具和家用器具,这些东西都是基于“旧木器加陶瓷”的概念设计出来的。
·老洋房的新生命 08/08/17
·张艺谋:“我绝对没有忽略人的本性” 08/08/17
·吴良镛:中国建筑危机是文化灵魂失落 08/08/17
·第二季度房地产政策速览 08/08/17
·富力未付地价款88亿 继续筹备发行A股 08/08/15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