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祠深3进,硬山顶,灰塑博古瓦脊,绿琉璃瓦剪边,金木雕花檐板。头进面阔3间,深2间13架,磨砖对缝,墀头有砖雕,花岗石额上刻“庐江书院”。石额上方《必得其寿》壁画,所绘数位寿星人物形象生动、慈样,笔墨老练。第2进,葡廊梁架以较粗壮的博古木雕承桁,厅堂上有金钱形通花图案的木横披。而走到第3进,前廊木雕则如第2进,在第3进前的东西两廊内共有古碑12块,记载由南宋至清代广东何氏家族世系,及鼎建、重修庐江书院等情况,成为后人追随这座百年老屋的重要印记。
魁星楼又称登云楼,分三层,锅耳风火山墙,瓦脊立琉璃鳌宝珠,墙身镶石额两题。高者刻“文光射斗”,低者刻“登云”。东、西试舍和倒座均高两层,为省内何氏客房子弟来穗备乡试之用,各间门上有石客如“新会房”、“恩平房”等。现在都为外来打工者所租用,对于他们所住老屋,他们似乎没有了解的兴致。在院落中碰到的房客,问及他们所居几年的老屋,他们都摇头不知。他们只是每年穿过门楼,把衣服晾晒在正祠的屋檐下,夜宿于这座200年历史的“试舍”。
姓氏书院,广州特色
古代广州的书院并非完全等同于现在的正规学校,它的性质和功能都是多方面的,具体分为官办书院和宗祠书院,如位于中山七路的陈家祠,位于流水井的考亭书院(朱家祠)、庐江书院(何家祠)、冠英家塾(马家祠)等便同属这一类型。
这类书院都不是“举人的课艺之所”,没有院长,也没有讲课的制度和上课的设备,所以被称为“姓氏书院”。姓氏书院其实是散居在省内各县的同姓宗人共同出资在省会广州兴建的合族祠堂,一般是由某个宗族中德高望重的族人或是科甲出身的官宦倡议兴建,号召全省的同姓族人共同出资兴建,主要为本乡(族)学子赶考提供补习、食宿场所,被专家誉为多层次的民间教育网络,其中包括高层书院、中层书院和学宫。
清代姓氏书院的兴起,和清兵南下有重要关系。清初清兵南下遭到广东汉人士大夫的强烈反抗,反清组织和结社运动此起彼伏,清朝统治者用强权镇压,祠堂又因“明季结社”而被严厉禁止,那时不能建宗祠。为避开这一禁令,大多数的合族祠易名为书院或试馆,但宗祠的祭祀功能和作用没有改变,在新的名字下得到了发展和壮大,以致发展到成街成巷地连片建造,形成省城广州特有的以姓氏书院为名、合族宗祠为实的奇特建筑现象。如:以书院为名的合族祠有双桂书院、庐江书院、考亭书院、紫阳书院、陈氏书院、豫章书院等。
这些合族祠中,庐江书院颇具代表性,在布局、建筑规模、建筑装饰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特色。这类书院,建筑布局规整,还制定有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设祠堂值理进行管理,对来省府参加“广府”考试的宗人弟子要持有“斋集牌”才可以入住,并规定考完出案后十天内必须搬出等等。这些合族祠规模不一,而庐江书院的规模算是较大的,能在省城买地筑如此规模的宗祠,广东何氏宗族的财力当不容小觑。
同各地的宗祠一样,姓氏书院也是“祭祖祭宗”的场所,他们除了祭祀自己共同的始祖、始迁祖和房系的祖宗外,还把他们姓氏中崇拜的对象作为始祖来祭祀。但是,随着近现代封建宗族制度的瓦解,宗族活动逐渐式微,合族宗祠其实已经失去了当年的作用。有的已作他用,很多合族祠被同姓人居住,而何家祠中,甚至都为外地打工的外姓人所租用,何氏后人的踪影已经并不容易寻见。
祠堂小史
何氏祠道始建于清嘉庆茂辰年(1805年),为清代省内何氏家族子弟来广州赴考时用于食住、温书之所,道光、光绪年间重修。解放后,正祠为流水井幼儿园使用,2004年迁出,现空置。其余为民居,大多为外来打工者租用,住有上百人。
小贴士
流水井有书院数座,看完何氏祠道,可往前踏访35号的考亭书院和38号冠英家塾。考亭书院是广州现存最高大完整的一座古奎楼,楼高近16米,乃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后人所建,民国时期成为省内朱姓族人子弟到省城读书寄住之所。而大马站中,则还有欧阳书院、三益书屋、赖氏书院、谢氏书院、浩然书院、端芬书院、东平书院等,北京路还有越秀书院等。
·广州老屋:独一无二的古书院群 08/07/29
·另类地产投资:香港街市大王的淘金术 08/07/28
·资金压力 保利业绩大增背后的隐忧 08/07/27
·成都“第一坑”的富力故事 08/07/27
·中国拟对土地督察制度“立法” 08/07/27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