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批古书院群,始建于明初洪武帝朱元璋年间,至清代中后期达数百间之多,逐渐形成了全国罕见的书院群。
流水井并不是一口井,大、小马站也不是驿站,它们都是小巷的名字。这三条貌不惊人的小巷,位于商业气息浓厚的北京路步行街附近,藏匿着自清以来广州最大的古书院群——大小马站、流水井书院群。古书院群是广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象征,也是全国99座历史文化名城中独一无二的名胜古迹。这批古书院群,始建于明初洪武帝朱元璋年间,至清代中后期达数百间之多,逐渐形成了全国罕见的书院群。
大小马站的明清建筑已成陈迹
作为宗族交往的纽带,祠堂往往在氏族居住地合族而筑。但是,在北京路旁的流水井,却有多座书院式祠堂,它们是全省同族一起捐资建造,为乡试子弟提供住所,兼具教育功能与祖先祭祀功能于一身。何家祠道便是其中一座典型建筑。
从北京路弯转进入流水井,狭窄的巷陌,路边的喧嚣在弯转中减弱、消逝,干净而静谧的小巷,以及不断闪现的家塾和书院,使一条不长的小巷显出几分雅致。何家祠道,又名庐江书院,和小巷的几座祠堂式书院一样,虽然它们书香不再,但是渗透在里头的文脉和文雅之气,从静谧的小巷流露出来,让心细之人也能辨识得到。
越秀保存最完整的书院
位于西湖路流水井29号的何家祠,始建于清嘉庆茂辰年(嘉庆十三年,即公元1805年),布局甚有特点,是广州现有的基本保存完整的书院建筑。走在流水井,不时可以看到墙壁上的红色“拆”字。长期以来,流水井遭到不断吞噬,现在政府已经投以巨资,类似上海新天地的建筑群将在此诞生。
何氏祠道的门楼保存完好,位于祠堂东南。门楼向东在流水井巷边,锅耳风火山墙,碌筒瓦面,琉璃瓦剪边,高两层,门上有楷书“何家祠道”石额。照壁现存石座,壁身部分已毁于上世纪60年代。祠堂沿中轴线上自南向北有倒座、照壁、正祠,两侧有东西试舍,东北有魁星楼,占地共1722平万米。祠堂后来一直为流水井幼儿园用房。由门楼进到院落,门前的一堵新墙将祠堂北面的门、壁阻挡住,唯一可以抬头看见的只有精心雕镂的屋檐。
·广州老屋:独一无二的古书院群 08/07/29
·另类地产投资:香港街市大王的淘金术 08/07/28
·资金压力 保利业绩大增背后的隐忧 08/07/27
·成都“第一坑”的富力故事 08/07/27
·中国拟对土地督察制度“立法” 08/07/27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