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香港在土地制度、房地产管理制度、开发模式、住房保障等诸多方面具有一些相似的特征,因此,分析香港房地产周期以及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对于大陆房地产市场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香港房地产周期
自二战结束以来,香港房地产市场在波动中快速发展,经历过多次高峰与低谷的周期轮转。由于香港在土地制度、房地产管理制度、开发模式、住房保障等诸多方面具有一些相似的特征,因此,分析香港房地产周期以及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对于大陆房地产市场有一定的启示作用。60年来,香港房地产市场大约经过了六个繁荣期及相应的低谷期。
第一个繁荣期:1946年—1950年,即二战结束至朝鲜战争爆发的这一段时间。
繁荣原因
二战结束后,经过战争破坏的香港满目疮痍,建筑物损坏严重,加上战后人口大量回迁以及因大陆内战而逃难来香港的大量人口,使得香港的住房极为紧张,大部分居民的居住条件十分恶劣,极为简陋的棚屋、木屋和纸皮屋众多,“房荒”现象十分严重。由于缺房,房价、地价和租金飙升,尤其是租金上涨迅速、涨幅巨大,因为绝大部分当地市民和逃难人口都买不起房,只能选择租房。短时间内急剧增加的近百万人口给市场创造了巨大的需求,成为香港房地产市场繁荣的主因。此期间,房价上涨相对缓慢,因当时房屋买卖以整栋为主,能够购买者极为有限,直到吴多泰和霍英东两位前辈分别创立“分层出售”和“分期付款”模式之后,物业交易量才迅速增加,这一阶段,虽然发展较快,但由于需求相对较大,没有出现投机和过热现象。
衰退原因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触怒了美国,受美国操纵的联合国对中国大陆实行制裁、禁运,香港传统的支柱产业——转口贸易一落千丈,经济陷入萧条,刚刚开始繁荣的房地产市场受到波及,陷入萧条。
第二个繁荣期:1953年—1957年
繁荣原因
●朝鲜战争结束后,香港经济开始转型,不再依靠转口贸易,开始转向工业化;
●东南亚游资为躲避骚乱大量进入香港房地产市场;
●“分层出售”和“分期付款”的推广使个人购房门槛大大降低,刺激了需求;
●政府的旧城拆迁改造政策造成了新的“房荒”;
●政府的一些建筑条例有利于降低开发商的建筑成本如法定的楼层高由10尺6寸降低为9尺6寸,提高了建筑限高和容积率等。
●地产市场的繁荣导致了楼价和地价的暴涨,特别是地价涨幅惊人,主要商业区的地价不到一年涨幅超过100%。楼价虽然也有所上涨,但幅度要远小于地价,因为此时香港市民的收入水平普遍不高,能够买的起楼的人家极为有限,买得起楼的仍然是少数富裕的市民、中产阶级和和海外华侨等。
由于楼价的涨幅要远小于地价的涨幅,故对于地产商而言,购地成本较高,加上香港政府鼓励拆旧建新,因此,在老商业区拆旧建新成为开发商的重要选择,另一方面,为了降低地价成本,楼房开始向空间发展,一些11层以上的楼房开始出现,这些楼盘现在不算什么,但在当时,却具有革命性意义。
在地产市道繁荣的情况下,大量的开发企业出现(当时的香港习惯称房地产开发公司为置业公司),银行也开始积极进入房地产行业。
衰退的原因
●投资规模过大造成市场供过于求而市民的购买力有限;
●楼花买卖制度普遍化并产生了许多问题如炒楼花,挪用购房款等;
●政府开始对楼花买卖进行管制,如规定开发商必须有一定比例的自有资金才可以出售楼花,卖楼花的所得款必须存在银行的专门帐户,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否则将会面临惩罚;
●部分游资逃离出香港。
第三个繁荣期:1960年—1965年
经过两年短暂的调整后,香港的房地产市场于1960年又开始繁荣起来。1960年的投资额相当于1958年的2倍,地价、房价和租金大幅飙升。1962年房价的涨幅超过30%,租金的涨幅也在15——50%,物业的交易量比1958年增加50%以上。
繁荣原因
●工业化快速推进,经济开始起飞;
●人口快速增长,达到300万人,总需求增加很快;
●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购买力迅速提升;
●欧美等国家的资金以及东南亚的资金大规模进入香港,由于利润相对较高,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行业;
●政府的一系列政策也间接刺激了地产市场的复苏和繁荣。
·橱柜行业的新转机 08/07/01
·广州房地产行业六大涉税违法问题 08/07/01
·住房按揭贷款负增长是好现象 08/07/01
·黑洞:泛海千亿资金缺位 08/07/01
·中原地产:上海5月二手市场报告 08/07/01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