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退原因
香港政府对1955年的建筑条例进行修改,对容积率作了更为严格的规定,同样的地块,就建筑面积而言,新条例比旧条例要减少20%,但是,这个条例没有立即执行,而是给了几年的缓冲期,到1966年才开始执行。许多开发商为牟取更多的利润,纷纷赶在新条例执行前报批发展计划和规划。其结果,市场供应量大增,严重供过于求,另外,大量资金进入房地产业,用于支付地价款和建筑工程费用。大部分发展商自有资金不足,均向银行贷款,银行纷纷提高利息,造成开发商成本上升和毛利润下降,在供过于求的市场形势下,许多地产商陷入困境。银行为了控制风险,除了加息外,还纷纷紧缩信贷,造成很多冒进的开发商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留下下一大堆烂尾楼和半拉子工程。此外,此期间,香港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也使居民失去购房意愿。
第四个繁荣期:1968年—1973年,这是香港房地产市场的黄金时期之一。
此期间,租金全面上涨,三年间,租金上涨幅度在130-300%,政府出面干预也未能阻止租金快速攀升。房价和租金的飙升也带动了地价的剧涨,投机活动盛行,炒卖楼花现象严重,开发商为了追求更高利润,采取了捂盘惜售的举动。
繁荣原因
●香港经济复苏,产业结构开始转型,旅游、金融和商贸等行业迅速发展;
●大量热钱涌入;
●股市暴涨;
●政府的新市镇开发计划的实施;
●高档住宅首先复苏,带动中低档住宅价格上扬。
衰退原因
股市和楼市都弥漫着浓厚的投机氛围,狂热到失去理性程度,泡沫随时破灭,危机一触即发。1973年3月,以发现假股票事件为导火索,引发股民恐慌性抛售,股市从1774.96点急剧向下,到1974年12月10日,跌至150点的低谷,楼市也随此崩溃,楼价、租金大幅度下跌。
第五个繁荣期:1976年—1981年,这是香港房地产市场最重要的发展时期,一大批新兴地产集团崛起,纷纷上市融资,壮大实力,改变了香港地产的竞争格局。
由于经济发展迅速,住宅、商业、写字楼以及工厂、货仓等各种物业类型大量兴建,地价、房价和租金急剧上涨,投机之风盛行,楼花买卖普遍。小户型住宅单位受普遍,成交量大,价格升幅大,如1976年的平均售价是265元每平方尺,到1981年高峰期已经上升到1050元每平方尺,5年间涨幅将近3倍。香港府府大量拍卖土地,地价和政府的卖地收入急剧增加,如1976年政府的卖地收入是4.41亿元,1980年达到39.3亿元,增幅近8倍。地产公司掀起上市热潮,新兴地产集团如长江实业、新鸿基地产等崛起。
繁荣原因
●石油危机过后,香港经济迅速复苏,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开始确立,大批国际金融机构纷纷到香港来开设分支机构,大批跨国公司也到香港设立分公司;
●人口也继续膨胀,带来了对商业楼房和高级住宅的大量需求;
●家庭结构开始转变,家庭小型化趋势明显,婚房需求也大增。
●中国大陆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十年动乱,开始推行“四化”建设,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在深圳、厦门和珠海设立经济特区,给香港人和投资者带来了极大的信心,地产市场紧跟着迅速复苏、繁荣,1981年达到高峰。
衰退原因
●楼价、地价升幅过快,投机氛围太浓,脱离了正常发展的轨道;
●世界经济衰退以及香港经济出现下滑;
●利率太高;
●港元贬值;
●有效需求不足;
●银行危机爆发;
●香港前途问题前景不明,人心不稳。
这次衰退纯粹是市场内外的众多因素造成的,政府并未出台措施进行干预。
第六个繁荣期:1985年—1997年,这中间又有短暂的调整,分别是1989年—1990年,1994年—1995年上半年。
香港地产市场经过了几年的低谷和调整,于1985年开始走出低谷,走向复苏。1989年1—3月,许多地区的房价普遍比1981年高峰时期的历史最高水平高出30%,政府的卖地收入大增。受香港经济结构转型和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影响,写字楼严重供不应求,房价、租金急升,租金水平位列全球第三位,仅次于东京和伦敦。地产市场炒风再度兴起,代人排队,连续几个日夜排队和炒房号现象频繁出现,甚至出现因排队打斗并致人死亡的事件,比大陆2007年的景象还更胜一筹。许多外资财团、国际机构纷纷进军香港地产市场。
·橱柜行业的新转机 08/07/01
·广州房地产行业六大涉税违法问题 08/07/01
·住房按揭贷款负增长是好现象 08/07/01
·黑洞:泛海千亿资金缺位 08/07/01
·中原地产:上海5月二手市场报告 08/07/01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