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以后,受大陆政治风波及经济紧缩的影响,香港经济和地产市场受到波及,出现回调,1991年,受到政府推出的第一期公务员置业计划和银行降息的刺激,地产市场再度回升,市场繁荣更胜过前一阶段,炒楼之风弥漫全港,现房市场炒房比例占55%以上,楼花(期房)达到70%。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政府于1991年8月颁布了7项打击炒楼活动的措施(相当于大陆的宏观调控),包括:规定临时订金为总房款的5%,每人只可登记一次限购一套房,禁止使用授权书登记。措施出台后,售楼程序有所好转,炒风并未受到明显抑制,楼价继续急剧攀升。同年12月,政府再推出6项打击炒房措施,包括向买卖楼花者征收相当于总房款2.75%的税,禁止内部转让楼花,使用银行贷款成数由9成降为7成。1992年房价虽然继续上扬,但是调控措施逐渐见效,需求下降,成交量大降,炒风收敛,中小户型、低价格的住宅价格开始回调,但大型豪宅的价格开始攀升,开发商为了刺激购买,自行提供两成按揭,在豪宅价格的带动下,中小户型住宅的价格再度飙升,到1994年初,平均售价以达5000元每平方尺,写字楼和商铺的价格和租金随之上涨,商铺最高价格达到19万元每平方尺。
1994年上半年,香港地产市场明显过热,社会舆论强烈要求政府出面干预,政府随即出台了四项措施:增加土地供应,督促开发商的储备土地尽快开发,加快香港房屋委员会建房速度,给土地发展公司和房屋委员会提供贷款,使其可以推出更多的住宅,改善市场供应。政府还特别声明,这些措施只是第一阶段措施,若不见效,将出台更严厉的措施,在此情况下,楼市骤然降温,住宅价格平均下跌30%。经过一年多的调整,到1995年第四季度,房地产市场开始回暖,加上经济形势好转和按揭利率的大幅度下调,政治前途进一步明朗,市民和投资者从对于回归的恐惧转变到对于未来的憧憬,海外和内地资金也大量进入香港,推动香港房地产市场的又一次上升,同时,香港股市也形势一片大好,节节攀升。这次上涨也是由豪宅带动的。下面的这个例子很有代表性。1997年,新鸿基地产推出的一个项目,总共304套,在3日内竟然有27132个意向购买者进行登记,超额登记88倍多,创造了国内外楼房销售的历史记录,由于投机的普遍存在而得不到遏止,非理性炒作和投资催生了严重的房地产“泡沫”。
繁荣原因
中英两国在北京签订关于香港前途问题的《联合声明》,香港政治前途明朗化,香港市民和投资者对香港重新树立了信心,带动香港地产市场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1985年,《联合声明》签定以后,随着市场信心的恢复,地产业开始活跃,房价和租金逐渐回升,各类物业交易频繁,期间,1987年10月全球性股灾都未能阻止房地产市场的回暖。此外,香港经济成功转型并快速增长,市民收入水平较高,同时,银行利率水平降低,甚至出现了负利率,刺激了住房投资。
衰退原因
为了遏止炒房,改善严重供不应求的局面,香港政府宣布每年推出不少于85000套住宅单位供应市场,给开发商以重大打击,使市场产生了观望气氛,不再疯狂地抢房;此期间,又恰逢亚洲金融风暴发生,对东南亚国家经济造成沉重打击,也对香港的金融和整体经济产生了冲击,导致股市暴跌,同时,香港的汇率制度也受到冲击,再加上当时的利率水平过高,也抑制了购买力,诸多因素的作用使香港地产市场掉头向下,出现了衰退。国民生产总值也罕见地出现了负增长,经济陷入困境,房价跌幅将近70%,政府卖地收入也减少70%。开发商纷纷减价促销。地产市场从此进入严冬,至今还为完全恢复到1997年水平。要不是1998年以后,大陆房地产市场迎来了发展的“黄金十年”,给香港地产商提供生存与发展的新机遇,香港许多地产大鳄如长江实业、新鸿基、新世界等可能还在“过冬”。
二、大陆房地产周期
自90年代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迅速,特别是1998年7月住房体制改革获得成功以后,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房地产市场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十几年中,中国房地产市场也经历了大起大落,特别是1992年——1997年南方沿海地区的房地产泡沫以及随后的萧条让人记忆犹新,个别地方至今未能抚平所泡沫破灭造成的伤害。
第一个繁荣期:1992年2月——1994年3月,以海南和北海为代表的城市和地区,房地产空前繁荣,房价和租金、地价暴涨,炒房、炒地风盛行,土地管理失控、城市规划失控、金融领域混乱。
繁荣原因
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进一步鼓舞了人们对于改革开放的信心,中国经济开始复苏,西方国家逐渐解除了对于中国的制裁,海南建省并成为中国最大的特区、北海建大西南出海口,享有许多政策优惠,展示出美好前景,给了人们极大的想象空间,短时间内大量人员涌入海南等沿海地区,造成了房荒,银行资金巨量进入房地产行业,参与炒房、炒地,危及金融稳定和安全,信托投资公司和信用等金融机构过多过滥,短期拆借利率高达60%也不罕见。
衰退原因
处于住房双轨制阶段,人们的购房意愿和购买力都不强,市场缺乏最终需求。政府出台严厉的打压政策“十六条”,要求国有银行限期撤回所贷出、拆借的资金,否则领导要被撤职、坐牢甚至杀头,在强大的政策压力下,短期内银行资金纷纷撤走,炒房炒地失去了资金来源和承接者,真正的开发商资金链断裂,项目销售几乎停止,工程停工。在住房双轨制时代,没有推行银行按揭,老百姓购买力极为有限,失去炒家之后,市场立即陷入萧条。许多投机者也离开了,租金也骤然下降,下降幅度达80%,许多写字楼甚至免收租金,只要交纳物业管理费和水电费即可。
第二个繁荣期:1998年—2007年12月,这是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的黄金十年,十年间,行业规模快速扩张,交易量成倍增加,房价与地价也成倍上涨,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也增加了一倍有余,城市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房地产业也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产生了一大批富豪和一大批积聚了相当实力的企业,政府、开发商和银行是主要的即得利益集团,老百姓分为两大集团,已经购房的也算是既得利益者,没有购房的显然是高房价和高地价的受害者。
繁荣原因
●停止实物分房,实行住房货币化,打破了老百姓指望国家分房的预期,给市场创造了巨大的潜在需求;
●银行开始实行个人购房贷款,放大了市场购买力;
●经济开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老百姓收入水平提高;
●快速城市化;
●较低的利率水平。
调整原因
●房价、地价上涨过快,对资源消耗过大,投资过热,危及国民经济;
●银行一肩挑着开发商和购房者两头,扩张过快蕴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
●制度缺陷导致房地产行业财富创造机制畸形,拉大了社会贫富差距,造成了代内和代际的不公平;
●房价过高抑制了一定的需求;
●社会舆论压力太大,迫使政府不得不加大干预力度,几年来政府不断地出台宏观调控措施,特别是2007年9月27日出台的《关于加强商业性住房贷款管理的通知》所规定的第二套房贷款提高首付和增加利息的措施犹为见效。
三、香港房地产周期对中国大陆房地产市场的启示
综观香港自二战以后的房地产业发展史,可以总结出以下经验:
房地产市场与宏观经济形势、股市、利率和土地供应制度又非常密切的关系。在房地产市场处于繁荣期时,国际经济环境和当地的经济形势都处于景气时期,往往实行低利率政策,股市非常繁荣,热钱大量涌入,并导致投机风盛行,房价、地价和租金高涨。经过政府调控或市场自身的调整后,往往又会迎来新一轮更大规模的上升浪潮,房价、地价上涨到新的高度。在每一个循环周期,往往呈现出上升期长、回调期短的特点。在上升浪中,房价上涨速度远远超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买不起房的居民比例越来越高,迫使政府的保障面越来越大,土地垄断供应制度下,政府是房地产繁荣的最大收益者,获取了较高的土地收益,有能力给予更多居民保障。在房地产周期式发展过程中,行业重组和兼并加剧,集中趋势明显,一大批中小开发企业在行业发展过程中消亡。
对中国大陆房地产市场的启示
大陆在房地产总体运行制度、土地使用制度、管理制度和供应制度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从香港学习过来的,与香港具有一定的共性。香港房地产业走过的路,大陆也可能会走一遍。
土地垄断制度最后必然走向高房价和高地价制度,能够买得起商品房的人比例会下降,政府通过土地垄断,聚集了巨额财力,有能力解决越来越多人的住房保障问题。但是,大陆与香港最大的不同点在于,香港是一个城市经济体,已经完成了城市化进程,人口增长较为缓慢,政府的保障压力不会太大,至少不会越来越大。而大陆还处于城市化快速推进阶段,城市人口机械性增长很快,需要政府保障的人口会越来越多,即使政府实行土地垄断和高地价高房价政策,所积聚的财力难以满足住房保障的需要。
房地产市场与股市具有互动性,股市繁荣,能够为房地产企业提供重要的融资渠道并为市场带来巨大的购买力,股市萧条,房地产企业既失去了重要的融资渠道,又面临潜在需求的萎缩,现今,股市处于大熊阶段,走牛遥遥无期,因此,房地产企业若还想重温2006——2007年繁荣火爆的旧梦,无异于痴人说梦。
房地产有两大核心要素问题,一个是土地问题,另一个是金融问题,调控房地产市场最有效的工具也就是土地杠杆和金融杠杆。土地供不应求、低利率会带来地产市场的高涨和繁荣,增加土地供应、提高利率水平、紧缩信贷、提高按揭贷款门槛是抑制投机和市场过热的最有效武器。
住房保障制度能够解决许多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困难问题,增加社会和谐,但不能解决高房价问题,恰恰相反,政府住房保障的资金来源往往依赖于高地价和高房价的产生的收入。
从供应角度看,调整时期也就是地产商重组与兼并的时期,大批企业包括一些大型企业将在低谷期死亡,行业集中和寡头垄断化趋势不可避免。
高房价使政府时时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政府的决策很大程度上受舆论左右,因此,出台的许多宏观调控措施具有应急性、被动性的特点,缺乏长远考虑。
·橱柜行业的新转机 08/07/01
·广州房地产行业六大涉税违法问题 08/07/01
·住房按揭贷款负增长是好现象 08/07/01
·黑洞:泛海千亿资金缺位 08/07/01
·中原地产:上海5月二手市场报告 08/07/01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