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板
  • >> 观点网 >> 2008博鳌房地产论坛 >> 正文
    卢铿 变革岁月
    https://www.guandian.cn 邬琼2008-06-26 10:50:16 来源: [ 《观点》杂志 ]
    发表评论 打印文本 致信编辑

      以下是《观点》对卢铿的采访。

    卢铿

    海尔地产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卢铿

      《观点》:卢总好像是1978年初第一届大学生?

      卢铿:对,我是1978年进的,算第一届。

      《观点》:基本上是最早进入房地产那批人。

                卢铿:1990年底。

      《观点》:当时进入房地产的人多吗?

      卢铿:不多,那时候还没有形成一个潮,89年底一个特别的机会,当时我在新加坡一家公司,这个公司的领导人受中国政府之邀去做辽东半岛经济规划,所以就返回了辽宁,念大学也是在辽宁的,对辽宁有一些基本了解,但是经过那次活动对辽宁经济有了更多的了解,沈阳市当时市领导希望我们那个公司去沈阳做一个外商居住的地方,那个时候没有,沈阳的房子才700、800元/平方米,我们做了第一个外商居住的房子,沈阳当时最好的一个楼盘。

      《观点》:是新加坡维信集团吧,当时为什么会想到去维信呢?

      卢铿:对,那个有一个背景,因为维信集团的董事长是我父亲以前中央大学的同班同学。

      《观点》:当时整个中国房地产市场也是不成熟的。

      卢铿:那个时候还不能称之为市场,1991年开始逐步开放,外商对中国房地产的投资,近年也不是太多,而且经过92年热潮以后,93年下半年就开始调控了,所以是短暂的高潮。这只是一个序曲,那个时候市场很小,98年才开始房改,才有按揭、货币分房,所以98年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当代中国房地产。那之前91、92年小高潮只是一个事态,当时投资的人不是很多,买房的人也不多,投资的人大部分是外商,买房基本上都是有钱人。百姓意义上的房地产市场是从98年以后开始的。

      《观点》:后来华新和上实有一个合作,那个时候你还在华新,是您一手操作的?

      卢铿:不能说我操作的,应该说是双方股东的意见。维信和上实双方股东的战略合作协议,所以我作为协议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参加了上实当时的筹备。后来上实成为上市公司。也先后收购了华新一部分的项目,没有收购沈阳。整个收购行动是逐渐进行的,在一半的时候新加坡的高层人士终止了收购行动,所以只有成都、重庆的项目进了上实。

      《观点》:在上实以后你开始对中国房地产有具体的认知?

      卢铿:从华新就开始认识了,在华新毕竟十几年了,我90年底去,到上实的时候已经是2002年10月份。我一直是从文化的角度在看这个行业,只是有一个积累,到了一定时候,从你的实践,从你的信息支持最后提升到一个思想的阶段,有一个积累。这个行业发展商很多,据说有6万家,但是我相信经过几次淘汰以后有1万家就不错了。有很多已经不在这个行业里面了,只是挂着一个名字,这些发展商当中还是少量的发展商有这个意识,他们至少从艺术的角度在考虑问题,或者从技术的角度在考虑问题,我觉得更高的层面是从科技到艺术最后到哲学层面去考虑问题。你造房子是做什么的?张主席一开始提出来一个想法,希望海尔地产不只是在造房子,这是一个哲学命题。海尔也有这方面的资源,比如智能化,家居技术产品,等于这些东西,他把跟新的生活方式有关的科学技术成果跟文化艺术,或者跟生活方式,跟建筑审美结合起来,构成一种新时代的解决方案。

      时代发生了变迁,从这个博弈时代向后博弈时代变迁,这个变迁已经发生了,有好多地方已经进入了后博弈时代,人们开始对工业时代进行反思,觉得工业时代创造了当今世界上很多物质财富,但是带来了很多破坏,所以现在已经进入这个时代了,尤其是一些重要城市,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个时代的人们对居住的追求已经超脱了功能和技术阶段,而且是在文化和艺术阶段,他们为什么追求品牌?为什么希望一种尊贵?为什么会去追求特殊的服务?去享受生活的快乐?跟以前不一样了。

          《观点》:您怎么看这30年的中国?

      卢铿:我觉得现在最应该反思的就是这种进步、这种改革开放都是对的,一定需要的。因为我经历了共和国几乎整个时代,建国之后几个月我就出生了,所以整个过程我都经历了。我觉得在76年毛泽东去世之前国家已经面临崩溃了,所以那个时候邓小平不失时宜通过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而且改革开放一路走来,中国从一个经济上非常弱小的国家逐渐发展壮大。香港的净出口当时占了全中国的85%,现在一个广东省就超过台湾了,所以经济的成长确实使人们生活水平改变了。国家的形象、军事能力、国家的实力、精神面貌等各方面变化很大,但是现在反思30年最重要的一个问题,由于不得不维持8%GDP增长率,造成了我们国家有限资源的迅速衰竭,这是非常可怕的。

      中国有一个问题,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遇到的问题交织在一起。发达国家遇到的问题就是污染引起的反思,发展中国家拼命发展,拼命的污染,拼命的去制造交通拥堵。美国大概因为交通拥堵造成的直接损失是3000亿美金,中国可能更多。

      可能很少有人在想再过20、30年中国还有资源吗?因为每个人一生当中固定就要消耗这么多东西:铁铜铝、基本的金属加上石油。所以有一次在一个论坛上,我跟樊纲提了一个问题,我觉得我们国家不应该鼓励小汽车,因为小汽车需要耗钢材又要耗石油,中国基本上现在没有钢铁资源了,所有的矿产是进口的,石油我们也是非常有限的,中国的消耗量大得惊人。我那天还问一个报社的社长,你们的广告谁是老大,他说汽车,汽车超过了房地产。拼命的卖车,拼命的造车,这个绝对对国家造成不好影响。我当时跟樊纲提出一个建议,你们都是能够影响中国国家政策的一些学者,我觉得应该像打压房地产一样打压汽车。

    • <<
    • 1
    • 2
    • >>
    相关文章

    ·新会计准则提升房企价值 08/06/30

    ·北京:预售款将纳入监管 开发商艰难上路 08/06/30

    ·黑石集团完成在华首单买卖 欲抄底中日地产 08/06/30

    ·房贷紧缩步步逼近 地产商冷暖两重天 08/06/30

    ·中国地产业或遇十年来最大困难! 08/06/30

  •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

观点 © 2005-2006 guandi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B2—20050206] 关于我们 | 业务联系 | 友情链接
网上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