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高盛发表研究报告指出,今年主要发展商至5月中旬,还未实现全年销售目标的20%。
如果一家企业流动资金严重不足,而库房又塞满了存货,且存货一再降价都乏人问津,按照常识判断,这样的企业正深陷泥潭;如果一个行业面临类似的局面,那么这个行业的命运也不言自明了。
不幸的是,我国的房地产行业正遭受这样的厄运。
6月12日,深圳市国土房管局公布的全市房产市场分析报告显示,5月深圳新建商品住宅销售均价为每平方米11014元,回落到2007年初的房价水平;住宅空置面积67万平方米,同比增加82%;商品住宅销售12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5.6%。总结成一句话:深圳的房价在跌,销量在减,库存暴增。
这样的情况不仅仅出现在深圳。上海、杭州、广州、武汉、重庆等重点城市,都出现了"存货"猛增的趋势,就是一向处于卖方市场的北京商品住宅,也出现了近年罕见的供大于求局面。
近日高盛发表研究报告指出,今年主要发展商至5月中旬,还未实现全年销售目标的20%。根据高盛对全国12大城市一手市场物业成交量和存货对比研究发现,如果按照5月的销售进度,12大城市中至少有6个需要1年左右的时间,才能消化完存货,这当中还尚未把未来数月的新增供应计算在内。
进入下半年,万科、招商、碧桂园、保利、恒大等房企大鳄将有大量的新盘入市。蜂拥而至的新盘"配合"市场低迷的人气,将进一步增加市场存货。
在上周举办的"2008年博鳌房地产论坛"上,北师大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指出,今年开发商至少会萎缩了40%-50%的市场需求,从而导致了销售量急剧下降,市场存货剧增。由此,房地产企业面临缺少人气和市场需求的问题比资金问题更加严重。如果6月楼市还无起色,7月出现抛盘救市的可能性极大,整个房地产市场将进一步恶化。
“存货”猛于虎。大量的库存,已经成为摆在房企面前的烫手山芋。
一方面,“库存”的不断增加,会加剧供需失衡,消费者手中的筹码得到加强,房企回旋的空间被不断压缩。另一方面,楼市存货的增长,使得资金越来越匮乏的房企雪上加霜。由于银行仍旧收缩银根,资本市场又对房企不感冒,自力更生解决资金问题似乎已经成为摆在房企面前的"华山一条路"。
此外,楼市出现大量库存,也威胁到我国的金融安全。开发商的资金,大部分都是来自银行贷款。如果这次宏观调控,真的如同潘石屹所言产生"百日剧变",部分开发商等不到房价再次上涨的那一天而猝死,其未归还的贷款可能变成死账呆账,或所抵押资产价值缩水,银行就要当冤大头,承担相当的风险。上个世纪90年代的那场房地产泡沫,在留下大量烂尾楼的同时,也给银行留下了巨大的窟窿。
前车之鉴不可忘。如何消化"存货"问题,不仅仅是房企的事(房企对此也力不从心),还需要政府相关层面(主要是金融机构)出台相应措施,帮助具备一定信用的房企解决资金难题,给房企一定的周旋空间,共渡难关。
·诸神与普罗:中国地产市场化误区 08/06/25
·全球性通胀 08/06/25
·楼市存货猛于虎 08/06/25
·富力地产连获五项大奖 08/06/25
·天下·国际公馆获“改革三十年中国最具影响力楼盘”奖 08/06/25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