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似乎无限靠近市场化,但回过头来,似乎又发现我们总是距离市场化很遥远。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似乎无限靠近市场化,但回过头来,似乎又发现我们总是距离市场化很遥远。
在判断任何行业发展的目标时,我们所采用的标准依然是市场化标准。然而,可能的误区在于,我们或许过多的强调西方社会所提供的市场化范本,而忽视了在市场化过程中我们自身社会的调整功能。
2007博鳌房地产论坛上,一位开发商说,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是在不断错误的政策中快速发展起来的。姑且不论其是否属实,但显然这与我们的视角有关:我们过多的强调政府在市场化进程当中所起到的主导作用,而忽略了市场本身的调整机能。
在市场化与城市化进程当中,尤其是在房地产市场化的进程当中,虽然政府没有再提供福利性住房,并导致了一定的社会矛盾,但事实上,市场与城市本身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相关漏洞。
观点网在2008博鳌房地产论坛之前采访世联地产陈劲松。陈劲松认为,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并没有出现那些依照西方市场化样本发展的国家所出现的城市贫民区的问题,一定的原因是在市场当中有相关产品进行弥补。
事实上,有两个产品在其中承担了这样的作用。一是城中村,二是房改房。
城中村作为中国城市化进程当中的一个有趣的产品出现在市场的时候,其因为产权的相关问题不能进行流通,因而进入城市的农村产权房开始承担房地产出租市场的相关功能。在城市化进程当中,最初进入城市的一批人开始以城中村的出租房作为第一站。广深城中村与北京“北漂”居住的城中村大多如此。
其次是“房改房”。“房改房”承担了链接城中村到商品房之间的福利性住房功能。在城市工作几年,收入相对较高并且稳定的收入群体,大多会选择城市中心地带的房改房作为其居住的选择。
因而城中村和房改房本身是我国城市化与房地产市场化发展过程当中出现的居住产品,其承担了大多数社会保障功能。这本身是市场调整与社会自身调整的使然。
此外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依赖于低成本劳动力,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更多的是集中在城市乡镇甚至是农村。因为这些地方可以为相关制造业提供大量廉价的工业用地。于是中国制造业模式非常有趣,企业主在提供薪酬的同时为劳动力提供相应的居住条件,而政府则着力解决交通等基础设施的问题。
从市场化层面来考量,这种模式成本相对较低,而且能够稳定进城务工人员。因而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社会相对稳定的原因是中国房地产在市场化的进程当中,有相应的产品弥补的了相关公共产品的缺失。
今天中国房地产遇到的问题是,大量因为拆迁而失去土地的农村居民今天没有享受到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珠三角及长三角制造业带来的土地红利。而贫困的城市原住居民无法享受相关的社会福利保障。这种保障不一定是住房公共产品方面的,可能涵盖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但是,最为妥善的解决方式是提供公共福利产品还是提供货币福利目前尚未可知,我们倾向于货币福利。而作为城市化进城当中,大量涌入城市外来人口,我们会认为,当前的城中村到房改房再到商品房的结构是合理的。
房地产市场化当前最大的困惑是什么?我们所担忧的是市场公平竞争。事实上,中国房地产市场化进程当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民营房地产企业,但在2008年,他们显然遇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为何中建股份能够IPO迅速获得通过,而富力A股IPO则迟迟未见批准?华侨城增发能够迅速获得批准而更多的民营房地产上市公司却在资金的困境当中无法获得资本市场的支持?这显然是在市场化过程当中,政府更多的优先考虑国有资本的结果。
优先考虑国有资本未尝有错,但是核心是,国有资本在与民营企业的竞争过程当中是否公正?
·保利迷雾:销售破百亿 媒体疑造假 08/06/26
·诸神与普罗:中国地产市场化误区 08/06/25
·黄文仔与梁上燕 成长中的平衡 08/06/25
·乡企异军突起的秘密 08/06/25
·通胀归来 08/06/25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