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改造老厂房,规划也将自然元素引入世博园区。吴志强用食指在桌上画了个外滩的轮廓,“总长度6公里长的湿地将会进入黄浦江,未来城市一定是被湿地和生态环境所环绕的。”
5.28平方公里的规划区域中,浦西作为工业时代的脉络,大约占1.35平方公里,各个参展的企业都分布在浦西的企业馆中。上汽-通用成为第一个独立建馆参展的合作方,而后,中国移动、万科地产和中国铁路局等七家企业先后跟进,用最能体现企业特色的场馆来演示公司历史和形象。除去江南造船厂和南市发电场两处历史建筑,大多数企业馆只是临时场馆,在世博之后就会拆除。
浦东占据规划区域的3.93平方公里,这里酝酿着世博轴、世博中心、演艺中心、庆典广场和中国馆等未来城市的元素。
演艺中心是这个区域最具想象力的建筑。设计演艺中心的华东设计院办公室已经连续数月灯火通明,从2006年开始,设计院的30多位工程师就在一遍一遍讨论世博演艺中心的设计方案。“曾经想过篝火形状等对中国而言很独特的建筑形态,”华东院总设计师汪孝安没有多透露未采用的方案。最后中标的方案在效果图中呈现一个光影通透的立体状飞碟,矗立在浦东黄浦江边,基底是一大片绿地,“最终选择了飞碟状,也有很多人认为是贝壳,我们调查下来年轻人普遍比较喜欢。”这幢室内设有18000座位、地上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占3.5万平方米,颇有未来感的建筑于去年年底正式开工,“加入了很多的环保技术,比如气动垃圾回收系统、绿地节水灌溉系统等,还可以利用空调凝结水与屋面雨水收集水源。”总设计师助理鲁超介绍。
汪孝安认为,世博结束之后演艺中心的再利用是他们设计的最重要考虑,日后这里将作为上海市一个大型的大众演出和娱乐中心,“也许将改变总是用体育馆来开演唱会的历史,成为这个城市永不落幕的舞台”。
与日本爱知世博会后的大规模拆除不同,这些颇有高科技元素的场馆都将在世博之后全部投入日常使用。最初规划的难题就在于如何把2020年市政建设与2010年的世博规划吻合起来,“园区最北面的新闻中心世博之后将改成大型会议中心,旁边的两个快餐广场日后会作为两个宾馆,演艺中心更是未来要大规模使用的。世博会的道路系统都是2020年上海市规划内的道路系统,你们两年后看到的世博工程,整个路网结构其实都悄悄埋伏在下面。”吴志强告诉《环球企业家》,他的工作本中掌握世界各地3000多个专家的名字,一旦碰到问题就会引入庞大的智囊团,而他与底下负责各部分规划的工程师们的沟通方式则是“开会、开很多的会,有时候要坐在他们的电脑面前,亲手改进一些细节”。
新地平线
一切都要等到2010年才能展现全貌,不过,人们还是可以通过模型领略改造后的外滩和整个世博园区。上海城市规划馆最近为期一个月的世博展几乎每天都门庭若市,展厅内2010年的世博园区模型规划图吸引了一批批游客的目光。一位第一次到上海旅游的加拿大老人撑着雨伞慢慢走过世博模型图的每一寸,不断询问“这是哪里,我们在哪里?”在他看来,这些设计令人吃惊,他很期待2010年再到上海来看看实景。
一个居住者和一个旅游者对于外滩的期待还是有所不同。已经在上海居住了22年的英国作家PeterHibbard眼中,外滩曾经是一个大型俱乐部,最初的贸易和社交中心,现在,它演变为上海的地标和观光景点。“在外滩几乎可以看到上海的一切,上海最迷人的就是混搭风格,具备国际化雏形的城市,生活着带有老上海遗留传统的上海人。”这已经是他的家,至少目前看来,PeterHibbard认为上海是中国最好的城市。
而对于更多本地人来说,外滩还承载着他们对于过去生活的回忆。4月7日中午,已经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文物的外白渡桥完成了拆移,它将在江南造船厂进行维修。在3月1日封桥之前的一段时间里,无数上海市民来到这座桥上拍照留念。有一位老人当年和青梅竹马的老伴在外白渡桥边长大,外白渡桥对他来说“有非常久远的、一辈子的记忆,也许平时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只有在移除的时候才会记得怀念”。虽然外白渡桥翻修的目标是“整旧如旧”,但对于那些在桥边长大的人而言,“重新翻修过就是一座新的桥了,和现在我们印象中的是不一样的了”。
老的外滩见证了这座快速生长的城市的每一个瞬间,从最初的贸易口岸、到建国后的政治地带,再到观光客的游览地。现在,它正在改建中恢复自己往昔的风采;新的外滩还在建设之中,2010年世博会之后它会永久地留在浦江两岸。老外滩和“新外滩”将一起改变这个城市的生活。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