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拍卖会上受到巨额资金追捧之后,中国的创意工业已经引起了世界的注意。但中国设计却未引发同等水平的关注。
中国人不太理解设计的概念。直到不久前,它还只是一个系统末端上的一些修饰和附加,而并非其中的一部分。关于人们如何生活、事物如何运转的讨论则被排斥在系统之外。
但情况正在改变,正如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andAlbertmuseum)的《创意中国》(ChinaDesignNow)展览所展示的那样。人们现在认为设计会为产品及广告增添价值,而时尚与现代技术正在找到其应有的位置。不过,建筑与家具设计的发展仍然滞后。
新建筑正在上海与北京拔地而起,但它们的设计师大部分都是西方人。与此同时,在一年一度米兰国际家具展上,大量的中国拍照者让西方家具制造商明显感到紧张。
但是,得益于经济的扩张及政府的政策转变(从大规模的廉价商品生产转向创新产品生产),许多中国海归设计师纷纷回国。
郭锡恩(LyndonNeri)就是其中一员,他是如恩设计研究室(Neri&HuDesignandResearchOffice)的负责人之一,在不久前从美国回到中国。在效力于迈克·格雷夫斯设计事务研究所(MichaelGravesandAssociates)期间,郭锡恩负责设计了上海的外滩三号(ThreeontheBund)这个集零售、艺术及休闲于一身的时尚场所,并为此广受赞誉。在看到了当地无数的建筑工地之后,他决定回国发展。
他表示:“我无法坐在大洋彼岸对中国及其建筑业现状指手画脚。而且不管这听起来有多老套,我的确感觉到了一种责任感及回报感。”
2006年,另一件事情显示情况有所改变,德国威特拉设计博物馆(VitraDesignMuseum)收藏了第一件来自中国大陆的家具:薛滔的《椅子7》。
这件作品是以报纸为原料塑造而成。椅子本身是可以使用的,但报纸上的宣传内容及历史又能引起人们的反响。在这里,一个问题也就随之而来:这是艺术、设计、还是什么新式的装置设计艺术?
对比窗艺廊(ContrastsGallery)创办者林明珠(PearlLam)称:“这里的设计师都是杂家。”林明珠之所以将自己位于上海、北京与杭州的艺廊命名为对比窗就是为了赞美和夸大差异性。林明珠对设计是否属于艺术的讨论嗤之以鼻,她认为所以的艺术形式都具有同样的地位。
“他们(设计师)有时是在画画或设计,有时则是在照相或做装置(艺术)。这里面不存在贵贱高低的问题。随着全球化的到来,中国设计师正在运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一种新的表达方式。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每个人都在试着发现中国文化到底是什么。它到底应该如何定义?我们又是谁?”
可以理解的是,在与世隔绝多年、又长期缺乏资金并且摒弃私人企业及个人主义之后,中国需要一些时间来重新发现自己的文化根基。
那么,在那些为北京奥运会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所建设的摩天大厦的未来表面之下,到底有什么事情正在发生呢?
随着经济的迅速变化及政治束缚的放松,一个自由的市场体系正在逐渐形成。在以前,人们只能在国有体系内部就业,而房子也都是由国家分配的。
现在,私人住房在过去15年中以几何级数增长,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新一代消费者渴望获得优秀的设计及产品。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