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来,外滩改造延续不断,却又反反复复。
“那些古老建筑大多数都是空置的。还记得当时那些建筑底下在卖什么吗?廉价的内衣、内裤!”李景汉——外滩3号缔造者之一、前任执行董事——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那时,外滩作为上海的骄傲,却如此不体面!”
刘德扬是1994年来到上海的。他先在仲量联行任上海公司董事长,接着又跳槽到第一太平戴维斯任上海公司董事长。这十几年间,每隔一段时间,他就要带一批人去看外滩的老楼。刘德扬不是导游,这些人也不是旅游观光团——也许他们确实会像普通游客一样拍照留影——他们的真正目的是外滩1号至外滩33号的24幢万国建筑。
“都是商人。”刘德扬回忆说。1990年代,他带去外滩的商人多数想买楼。其中就包括了外滩3号的现任主人——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资有限公司。1997年,该公司的拥有者林氏夫妇以4000万美元从久事集团手中买下了外滩3号,同时获得了4号的使用权。
他们来自马来西亚,家族经营银行,对外滩老建筑兴趣浓厚。买下外滩3号,多半是出自“买古董”的心态——花钱不菲,并不出售或转手,哪怕不赚钱,放在那,也是赏心悦目的事情。后来,在李景汉的提议下,双方决定共同成立HouseofThree公司,投资3500万美元,由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麦克尔·格雷夫斯(MichaelGraves)担纲大楼的内部改建和设计。并将一个单纯的“中山东一路3号”改为“外滩3号”——后者是旧上海对这1500米地段上建筑的称呼。通过产权置换,佳通投资又获得了外滩4号使用权,将其设为HouseofThree的办公楼。
“像CocoChanel当年一样,那时我们的想法也受到了人们的嘲笑。包括很多媒体都对我们抱着怀疑的态度。”李景汉说。但它成为了外滩第一个改造成功的案例,甚至彻底改变了这1500米里所有建筑的称呼——“中山东一路某号”从此后皆被称为“外滩某?号”。
同一时间,抱着“买古董”心态买下外滩7号的,是陈有汉家族。不过,外滩并不是一个用来陈列古董的博物架。它需要进行经营。外滩18号成为经营成功的第二个案例。
2004年底,在签署承租权协议两年之后,外滩18号正式开始对外营业。“此时,承租费用、修复费用等加起来在内,已经付出了数亿元人民币的成本。”上海珩意房地产经营有限公司市场总监俞欣乔告诉《第一财经周刊》说。该公司正是外滩18号的经营方,拥有这幢85年历史建筑的20年改造经营权。“改一幢旧楼相比盖一栋新楼,还要贵。”刘德扬说。
但这是一笔很好的生意。俞欣乔算了一下:“现在是营业的第4年,预计再过3年,就可以盈利了。”
外滩18号最初的方针是针对每一个引进的品牌都给予足够大的空间,但入驻商户必须承担一定的相关责任——这是所有外滩老楼改造所面临的问题。
这些建筑独栋推出,给接盘者带来了难度。它不像传统意义的成片改造,大型的开发商能够积极开进。传统意义上的开发商,一旦进了外滩老楼,通常都会束手无策。维修难度太大,维修周期太长。每一栋大楼,都配有包含一套照片、一套录像在内的一份详细材料,所有的保护维修,都得按照这些材料进行。外滩18号的租用规则因此相当严格,甚至多达100多条,包括:不能动窗框、不能包柱子、不能动天花板、不能动外墙、不能破墙、不能穿洞。
在这10多年里,有关外滩老楼的生意,做法也变了又变。最初是卖楼,可是真正有钱到能够将它买下的人并不多;后来不卖了,改成长租,争夺的焦点是15年到20年的经营权;现在形式多样化,卖或者租,完全视市场情况而定。
无论是买还是租,在刘德扬看来,背后无非是商人在打算盘。“又不是免费项目,要给钱的。”于是,谈不谈得成,一看价格,二看旧楼改造的要求。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