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采访一位国内来的金融机构高管,聊了两个多小时,天南地北谈得非常愉快。但当我问起他传说中的数百万年薪,他却非常不情愿谈。
这也难怪。中国上市公司加强信息披露,增加了透明度,但也引来投资者对某些操作的疑问,特别是年报中披露的高管薪水数目。用谷歌中文搜索“高管年薪”会得到近50万个结果,百度搜索结果有近百万,可见这是个很有争议的热门话题。很多人提出了“他们凭什么拿这么多钱”的问题,并常常拿出国家主席才挣多少来比照。最近,平安保险董事长马明哲6600多万元的报酬信息披露更是被炒得沸沸扬扬(其中两千万元已捐给宋庆龄基金会)。
这位高管说,薪酬是个矛盾而微妙的问题。一方面,他们这些上市公司高管的薪水确实比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和政府官员要高很多,比普通老百姓更是高出一大截,但比起华尔街和香港一些业绩相似的金融机构还是差很远;另一方面,要参与国内国际竞争,金融机构需要良好的激励机制来留住人才。现在这个薪酬水平是结合中国现实又考虑到国际因素得出来的,但这中间的缘由和苦衷是很难和一般人说清楚的。
我能理解在中国社会贫富分化严重的现实情况下,下岗工人,工薪阶层,乃至政府官员对这些天文数字般薪酬的强烈反应(我在纽约就属于永远买不起房子的人,除非我忍痛到华尔街工作或彻底改变生活方式)。我也同意,一些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利润主要来源于行业垄断和政府优惠政策,由政府任命的高管是否应拿那么高薪酬值得商榷。我还认为中国证监会和股东权益机构(如果中国有的话)应建立相应制度,监督企业不仅在利润好的情况下对高管进行奖赏,而且在利润下降,甚至亏损时也能在高管报酬上得到相应反映。
但我也不能想象回到那个均贫富或相对平均财富的年代,所有人都拿不疼不痒的工资。人性的特点之一是,在付出努力和作出成绩时希望得到社会的承认。无论是金融圈人士得到丰厚的奖金,总统和国家主席攀上权力的顶峰,还是建筑师的设计图纸变成大厦,他们在那一瞬间感受到的应该不只是贪婪与虚荣的满足,应该还有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喜悦。一个缺乏回报和激励机制的社会是很难进步的。
高管薪酬在美国也是个很有争议性的话题。据研究机构CorporateLibrary的一份报告,2006年标准普尔500强公司总裁平均薪酬为1506万美元,比2005年增长11.5%。美国政策研究所更是发现,1980年美国工资最高的上市公司总裁的平均年收入是普通职员的40倍,而2006年,两边的收入差距达到了364倍。也就是这些总裁们一天的薪酬就差不多相当于普通职员一年的收入。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