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中旬,有杂志社约我参加《货币战争》一书的研讨会,听了该书作者在会上的发言,我觉得该书意义不大,就没有看书。后来有朋友告诉我,一些金融机构管理层都在读此书,而且人手一册,我才感到问题的重要性。我认为,《货币战争》颠倒和混淆了许多基本的概念及常识。如果这样的东西成了社会流行意识、知识及价值,成了决策者认真对待的政策建议,问题就大了。 颠倒战争与市场竞争的关系 一般来说,战争是政治集团之间、民族(部落)之间、国家之间矛盾的最高斗争表现形式,也可以解释为使用暴力手段对秩序的破坏或维护。市场竞争则是通过价格机制来调整产品的供求关系、改变资源配置及当事人的利益关系。由于市场竞争的约束条件不同、竞争方式各异,所得出的最后结果可能不一样。也就是说,战争是以暴力方式在政治组织之间的零和博弈,而市场竞争则是以价格机制在当事人之间的合作或非合作博弈。一般来说,战争的预期往往是对抗的一方吃掉另一方,是财富的浪费或毁灭;而市场竞争既有零和博弈也有多赢博弈。它可以是一方市场的扩大另一方市场的缩小,也可以是竞争者双方的市场扩大,实现多赢。市场竞争是财富创造或增长。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战争仅是市场竞争的极端形式,并不是市场竞争的全部,更不是市场竞争的核心。
《货币战争》以战争来代替市场竞争,把观察的角度放在一个十分狭隘的空间里,而且忽视整个现实世界存在。这样来看世界,肯定是不真实的或片面的。在《货币战争》的阴谋论下,不仅世界上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是国际银行家阴谋操弄的结果,而且任何个人、组织及政府财富的获得与分配,都出自权谋的操纵。也就是说,《货币战争》的基本教义就是宣传个人如何一夜暴富。而实现暴富的方式,就是寻找与权力接近的机会,与权力建立关系,然后通过权力来掠夺财富。表面上,该书对国际银行家的“剪羊毛”式的掠夺恨之入骨,但实际上从该书的主旨来看,就是告诉读者如何通过权谋的方式来掠夺他人之财富,否则,个人根本没有财富增长的途径。
颠倒金融学常识
从1970年到20世纪末,世界上有93个国家发生了112次经济危机,42个国家爆发了51次金融危机。正如美国的明斯基教授所指出的那样,任何金融体系都存在着“内在不稳定”。这种不稳定是内在的、经常性的,而“稳定”是暂时的、表面的。任何金融体系在促进储蓄充分有效地向投资转化的过程中,总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对内,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金融杠杆的高风险、委托代理问题、非理性的合成谬误等;对外,存在着意外经济事件的冲击、宏观波动、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失误等。
拉詹和津加莱斯认为,化解各国金融风险及潜在的金融危机,首要的是认识到金融体系内在不稳定性,然后通过深化金融改革来改变这种不稳定。他们回顾20世纪金融发展的历程,发现很多国家在1913年的金融发展就达到甚至超过了1980年的水平。阻碍其进一步发展或者使其倒退的关键,在于金融管制过多。管制过多,一定会导致不同的利益集团竞相通过操纵金融政策谋利,从而导致金融体系运作的低效率。金融自由化,可以使在位的利益集团无法像操纵本国的政策制定那样控制外国的金融机构;无法通过金融压抑政策限制中小企业融资,从而减弱它们对这些利益集团的竞争力。
如果以《货币战争》的战争及权谋观念来观察金融史的发展,我们既无法认识金融市场基本特性,也无法找到化解金融危机的办法。《货币战争》认为“中国金融开放的最大风险是缺乏‘战争’意识”。如果按照这样的主张与意识,我国的金融开放的问题就是如何与他国进行一场金融战争或零和博弈。在对本国与他国金融市场的特性没有什么了解的情况下,如果中国要发动这种金融战争,必败无疑。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保障全民住房”责任更明确 08/03/15
·深港房产界全国政协委员场内场外激辩房价拐点 08/03/15
·易宪容:降价是根本 08/03/15
·万科走向垄断 08/03/15
·国有产权改制大势已定 08/03/15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