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按照逻辑,一位接班人理应面面俱到,但在鸿海,所有总经理仍“坚守岗位”,12位总经理没有人获准插手其他事业群的事务。
事实上,很少有哪一位总经理熟稔鸿海的所有事业群。自从创办以来,鸿海各事业群都尽其所能保密防谍,因此,每次到尾牙要向郭台铭进行年度业绩报告时,经常可以见到一个事业群在报告,其它事业群全认真抄笔记的情况,因为这可能是唯一真正了解其他总经理业绩的场合,在这种体系培养出的大将,竞争性很强,却恐失接班人全面性的素质。
而且,按照郭台铭的说法,当鸿海集团营收超过新台币3兆元时,鸿海将会进入交棒的新阶段,做法包括:一、拆成几个集团;二、按照技术切割为多家独立公司;三、自外部聘请;四、内部培养接班人。
显然的,自内部培养接班人不过是当中的一个选项,而这也意味着,对于退而不休的郭台铭而言,现阶段开始才真正进入思考交棒的时机点。
新接班模式
外部聘请被普遍认为可能性最小的,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在谈企业接班制度时曾说:“这是每个公司都有的option(选择权),但绝对不会是最好的option。”主要因为文化差异,外来者常会面临夭折的命运,如惠普的菲奥莉娜(CarlyFiorina)。
如果是内部培养接班人,与郭台铭熟识多年的麦实创投公司董事长方国健认为,这必须面对两个问题:威望建立,不只是会竞争还要会协调,“我不太相信像郭台铭一样的总舵手会出现”。
郭台铭最不希望看到的情形是像麦克·戴尔(MichaelDell)重返戴尔公司那样被迫复出。他更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慢慢考察。
邦联模式可以舒缓急迫的接班问题。
若届时郭台铭仍无法自内部选出一位足以服众的接班人,鸿海最可能拆成几个集团或按照技术切割为多家独立公司,若果真如此,辅仁大学金融所教授叶银华认为,郭台铭正在创造一个台湾企业的新接班模式。
过去两年,台湾龙头企业纷纷找寻不同的接班模式,台塑是以7人小组为中心的采共议制,台积电则偏向美国制度,建立专业经理人接班模式,而鸿海条件和两者都不相同。
叶银华认为,台积电从创立开始就是经营权和所有权分开;台塑的7人接班小组成员包含家族和老臣,但老臣终会离去,最后仍然是交给王家第二代。反观鸿海,是由郭台铭一手打造,且身兼总经理和董事长,加上第二代目前并无接班打算,因此无法循台塑或台积电的接班模式进行。
叶银华认为目前12位不同背景的大将能相安无事,主要是因为有郭台铭这个强势人物的存在,他说,“进来的人不是‘怕郭’就是‘崇郭’。”假设郭台铭真的放手,谁有能力做协调?强人之后,很难再有强人。因此,他认为,未来鸿海可能仿效欧洲百年家族企业,主要股权集中在家族手中,只单纯看专业经理人的绩效。
“但左右邦联制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权’的分配是否妥当。”叶银华指出,首先是股权,最重要的就是股权是否紧抓在郭家人手中;另一个权就看郭台铭如何放权。虽然鸿海各事业群在名义上都将拥有包括人事、技术开发、业务、制造与部分财务的权力,但若郭台铭仍忍不住插手建议,则仍难培养出独当一面的接班人。
这是郭台铭留给自己最难的一道课题,他的铁腕和勤奋缔造了一个商业帝国,而现在这个帝国可能因为缺少继任者而分化,这容易让人想起郭台铭说的另一句话,“我恨自己的名气”。
·郭台铭面临艰难选择 08/03/15
·思想者的轨迹:汉迪的生平 08/03/15
·什么样的房子值得彻夜排队? 08/03/15
·REITs在中国:创造一个全民分享的机制 08/03/15
·郭台铭投资越南50亿美元 08/03/15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