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铁腕缔造的鸿海可能因为缺少继任者而被迫分化。郭台铭正处于事业的巅峰,但接连几年内,他的父亲、妻子以及弟弟都相继离世,或许因此受此打击,他把自己的将来定位于医疗和环保事业。
没有与名模林志玲大跳探戈、没有与大眼美女梁咏琪热情拥抱,台下的股东也没有像去年一样瞠目结舌,2月初在林口体育馆举行的鸿海尾牙(类似于年终派对)没有往年热闹,尾牙的主角——鸿海董事长郭台铭似乎又快复了往日的低调,蔡琴演唱的老歌让郭台铭的老母唏嘘不已,只是在蔡依林出场时出现了片刻的高潮。没有了从前动辄数千万新台币的奖励环节,所有的费用都被用于慈善事业。去年,郭台铭与影视明星刘嘉玲的绯闻沸沸扬扬,投资人都开始担心过去那个坐铁板凳、努力拼事业的勤奋形象正在消失,现在,他们可以不用为此担忧了,但更大的隐忧依然如鲠在喉。
在尾牙上,郭台铭明确4月1日起将退居二线,但他没有选定接班人。郭台铭说他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决定,是受到了中国历史的影响,尤其是乾隆皇帝。“他控制整个中国长达60年。”郭台铭说,“可他在位时间太长。我想休息休息,把更多机会和责任留给年轻人,虽然我自己还不老。”
鸿海是由郭台铭1974年开办的公司发展而来的。7,500美元的启动资金中有一部分是向母亲借的。郭台铭将他的商业判断力与持之以恒的质量控制和极具竞争力的定价成功结合在一起,这才造就了他繁荣兴旺的制造业帝国。现在,拥有65万员工的鸿海是世界上很多热门电子产品的制造商,从惠普、戴尔的电脑到索尼的playstation、任天堂的wii游戏机以及备受推崇的苹果公司的系列产品都可以看到鸿海的影子,鸿海在中国台湾的上市公司叫鸿海精密,其与客户交往时使用的是富士康(Foxconn)这个名称,该公司的市值达430亿美元,相当于其全球十大竞争对手的市值总和。
郭台铭正处于事业的巅峰,但接连几年内,他的父亲、妻子以及弟弟都相继离世,或许因为受此打击,他把自己的将来定位于医疗和环保事业。事实上,7年前郭台铭就制定了自己的隐退计划,他着力培养小弟郭台成,并在集团12个事业群的12位总经理之间维持着“恐怖的平衡”,但去年7月郭台成的离世打乱了他所有的计划,郭台铭不为所动,他宣布集团未来将由12个事业群的12位总经理领导,实行更彻底的“邦联制”。私下里,他也认为,把鸿海各事业群分拆亦是可能的选择。
怀念郭台成
郭台铭的原定计划在2007年破灭了。
2007年7月,郭台成在郭台铭的怀中病逝于北京道培医院,年仅46岁。郭台成的离世让郭台铭痛心不已,二人相差11岁,亦兄亦父,郭台成退伍后,郭台铭即安排他到外资公司上班并在新加坡磨炼英文,之后便到广达电脑学习厂务,在1993年正式进入鸿海,并赴内地龙华厂从业务员做起,一路打拼晋升至郭台铭的特别助理。
郭台成发现罹患血癌后即入北京道培医院治疗。郭台铭发誓要挽救弟弟的生命,之后一年来他有30%的时间在北京,甚至在七个月间往返北京、台湾四十趟。他特地花费15亿新台币(4新台币约合1元人民币)购买了第三架私人飞机以方便往来,还斥资500万美元专门购买了特殊医疗器材。此前,他在节俭方面颇具盛名,他的竞争对手曾经挖苦说“郭台铭积攒的硬币都超过20亿美元”,但这一次,人们看到了他的另一面。其间他甚至痛批美国,认为美国为了伊拉克战争将国家财政预算大量投入其中,竟然忽略了血癌的研究,他为此捐赠了美国血癌基金会一大笔钱,期望医学奇迹的出现。他找遍了世界各地的血癌相关研究机构,设法为弟弟找到更适合的骨髓捐赠者。
郭台铭带着亲信到家乡山西的五台山为弟祈福,也曾到内蒙古的一座成吉思汗庙宇中求取了一串佛珠,并从此不曾离身,13世纪的蒙古人成吉思汗是他推崇的英雄,他希望自己的虔诚可以带来奇迹。郭台铭一度认为自己的祈祷得到了回应,因为他在匈牙利找到了骨髓配对者,1241年,成吉思汗创建的蒙古大军打败匈牙利的建国者,将匈牙利纳入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匈牙利70%人口的面孔更像亚洲人,血液里也流着亚洲人的基因。
但他的种种努力在癌细胞的面前都显得脆弱不堪。长久以来,郭台成都是郭台铭毋庸置疑的接班人,由于郭台成在鸿海精密任董事长后表现优异,即使他已卧病在床,也没有人怀疑他的地位。
郭台成在担任郭台铭特助任内,掌管的是鸿海的PCEBG(个人计算机嵌入式事业群)事业群,包括惠普、戴尔、英特尔、宏碁、苹果的主机板、桌上型计算机组装业务乃至手机机壳业务,最初都由这个事业群负责。
在郭台铭的刻意栽培下,PCEBG事业群因为业务量快速扩增,目前已再分拆出两个事业群,总计营收规模占到鸿海集团的一半以上。单靠带领这个事业群,已让郭台成在集团内战功彪炳,无人能挫其锋芒。4年前,郭台成又建立富士康通路事业群,主打富士康自有品牌的通路市场,尽管经过3年时间营收仍占不到鸿海帝国的千分之一,也还没有转亏为盈,但郭台铭公开宣示,“通路事业群是郭特助的心血,一定要好好照顾通路事业群的员工,一定不可以失败!”
诸多选择
郭台铭痛失手足,但外界更关注他到底怎样选择这个庞大商业帝国的继任者。
郭台铭育有一儿一女,但均与父志不同,儿子郭守正已经表明要走不同的道路,他成立电影制片公司,往影视圈发展。而美国柏克莱大学毕业、曾供职花旗银行的女儿郭晓玲,虽然也一度被外界视为接班人,不过她成立了永龄基金会,专心慈善事业。
接下来,12个事业群的总经理是接班热门人选。
摊开鸿海现有12位总经理名单,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类,包括网络连接产品事业群两位总经理游象富、卢松青以及消费性电子产品事业群总经理戴正吴与精密模具事业群总经理徐牧基,这4人全是与郭台铭有超过20年创业情感的老臣。
第二类则是自2001年郭台铭抛出“退休说”后陆续冒出头的新秀,包括显像产品事业群总经理蒋浩良、机电整合组件产品事业群总经理钟依文以及信息系统整合与服务产品事业群总经理简宜彬,三人在鸿海的年资都在10年上下。
有别于老臣,这些新秀是让鸿海这几年快速成长的关键,曾在苹果公司服务达16年的蒋浩良,是鸿海与苹果计算机中间的最佳代言人;钟依文过去曾经长期派驻美国,是辅佐郭台成在美国历练的重要干将;简宜彬则是贯彻郭台铭eCMMS(快速模块制造服务)经营模式的执行者。
他们的共同特色在于:年轻,且相较于老臣更具有国际运作的经验。
第三类属于空降部队。包括机光电产品事业群总经理黄震智和刘灯桂、网络系统整合事业群两位总经理李光陆与吕芳铭以及网络连接产品事业群总经理程天纵5人。程天纵则是郭台铭的多年好友,由德州仪器(TI)亚洲区总裁转任的新生力军。
表面上来看,12位总经理个个有机会,不过,若以郭台铭所开出的接班人条件:“一、年龄限制在50岁以下;二、有能力经营一个3,000亿元新台币营业额的公司,且要每年成长30%并能赚钱;三、要有国际运作的经验”来检示,则12位总经理中,唯一能同时具备三项接班人条件者,唯有简宜彬一人。
恐怖的平衡
简宜彬于去年6月进入鸿海董事会,才41岁的他,成为鸿海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董事,并且,他手握鸿海最大营收事业群,年营收超过了3,000亿元新台币,也是12个事业群中营业额最大的,甚至与4位老臣合计掌管的营收相当。简宜彬被评价为“拥有极高的生存智慧”,资源协调的能力相当强,而且他还不抢功,据说日本任天堂Wii游戏机组装订单原先已被简宜彬锁定,为此,其事业群工程师已着手开发半年,不过,当他知道鸿海消费性电子产品事业群总经理戴正吴也有意争取后,不只断然喊停,还拱手让出已有眉目的开发成果。
但这些意味着简宜彬确定会成为郭台铭的接班人吗?答案只有郭台铭知道,而其他热门人选还包括卢松青和程天纵等等,前提是,“郭台铭真的准备好了吗?”
鸿海上下到处弥漫着郭台铭的个人色彩,极富个人魅力的郭台铭在下属中很有威信,他以军阀的铁腕管理着鸿海精密。
他每天工作16个小时,晚上依然驾驶着一辆配备了自行车铃的高尔夫球车在龙华园内巡视,数十年如一日。他会时不时停下车,或是抽查生产线的运转状况,或是帮助工人维修设备。公司经理往往被要求阅读并背诵一本名为《郭台铭语录》的小册子,其中有一条这样写道:对任何组织而言,最重要的是领导层,而非管理层;领导者必须具备为了大众利益而充当独裁者的决断力。会议期间,郭台铭往往站着发言,一边说一边用笔在旁边的大纸板上勾画。如果他认为某人的发言太过愚蠢,他可能会命此人起身立正。他会说,“我这不是在惩罚你,因为我也站着。”
在12个事业群之间,郭台铭无意间造就了一种“恐怖的平衡”,尽管他设立了23个委员会,要求各事业群总经理必须兼任23个委员会委员,走出自己部门,看看其他人在做什么。但很显然,郭台铭尚未找出一位足以服众的接班人。
一直对鸿海保持密切关注的台湾大学国际企业系教授李吉仁的观察是,尽管郭台铭声称“4月1日以后,我只回答是非题,选择题不能送到我这边”,但2008年仍是他退而不休的一年,只是为了兑现他7年前所开出的支票。
原因在于,首先每年的鸿海尾牙,一向是观察鸿海人事起伏的最好时机,三年前鸿海总经理的名单不过9位,至今年,竟增加为12位,权力不见集中,反而更分散。
其次,按照逻辑,一位接班人理应面面俱到,但在鸿海,所有总经理仍“坚守岗位”,12位总经理没有人获准插手其他事业群的事务。
事实上,很少有哪一位总经理熟稔鸿海的所有事业群。自从创办以来,鸿海各事业群都尽其所能保密防谍,因此,每次到尾牙要向郭台铭进行年度业绩报告时,经常可以见到一个事业群在报告,其它事业群全认真抄笔记的情况,因为这可能是唯一真正了解其他总经理业绩的场合,在这种体系培养出的大将,竞争性很强,却恐失接班人全面性的素质。
而且,按照郭台铭的说法,当鸿海集团营收超过新台币3兆元时,鸿海将会进入交棒的新阶段,做法包括:一、拆成几个集团;二、按照技术切割为多家独立公司;三、自外部聘请;四、内部培养接班人。
显然的,自内部培养接班人不过是当中的一个选项,而这也意味着,对于退而不休的郭台铭而言,现阶段开始才真正进入思考交棒的时机点。
新接班模式
外部聘请被普遍认为可能性最小的,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在谈企业接班制度时曾说:“这是每个公司都有的option(选择权),但绝对不会是最好的option。”主要因为文化差异,外来者常会面临夭折的命运,如惠普的菲奥莉娜(CarlyFiorina)。
如果是内部培养接班人,与郭台铭熟识多年的麦实创投公司董事长方国健认为,这必须面对两个问题:威望建立,不只是会竞争还要会协调,“我不太相信像郭台铭一样的总舵手会出现”。
郭台铭最不希望看到的情形是像麦克·戴尔(MichaelDell)重返戴尔公司那样被迫复出。他更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慢慢考察。
邦联模式可以舒缓急迫的接班问题。
若届时郭台铭仍无法自内部选出一位足以服众的接班人,鸿海最可能拆成几个集团或按照技术切割为多家独立公司,若果真如此,辅仁大学金融所教授叶银华认为,郭台铭正在创造一个台湾企业的新接班模式。
过去两年,台湾龙头企业纷纷找寻不同的接班模式,台塑是以7人小组为中心的采共议制,台积电则偏向美国制度,建立专业经理人接班模式,而鸿海条件和两者都不相同。
叶银华认为,台积电从创立开始就是经营权和所有权分开;台塑的7人接班小组成员包含家族和老臣,但老臣终会离去,最后仍然是交给王家第二代。反观鸿海,是由郭台铭一手打造,且身兼总经理和董事长,加上第二代目前并无接班打算,因此无法循台塑或台积电的接班模式进行。
叶银华认为目前12位不同背景的大将能相安无事,主要是因为有郭台铭这个强势人物的存在,他说,“进来的人不是‘怕郭’就是‘崇郭’。”假设郭台铭真的放手,谁有能力做协调?强人之后,很难再有强人。因此,他认为,未来鸿海可能仿效欧洲百年家族企业,主要股权集中在家族手中,只单纯看专业经理人的绩效。
“但左右邦联制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权’的分配是否妥当。”叶银华指出,首先是股权,最重要的就是股权是否紧抓在郭家人手中;另一个权就看郭台铭如何放权。虽然鸿海各事业群在名义上都将拥有包括人事、技术开发、业务、制造与部分财务的权力,但若郭台铭仍忍不住插手建议,则仍难培养出独当一面的接班人。
这是郭台铭留给自己最难的一道课题,他的铁腕和勤奋缔造了一个商业帝国,而现在这个帝国可能因为缺少继任者而分化,这容易让人想起郭台铭说的另一句话,“我恨自己的名气”。
·郭台铭投资越南50亿美元 08/03/15
·看准人民币升值潜力 外资狂买上海商业用地 08/03/15
·4.3亿竞得一地块 富士康"不涉楼市"先例被突破 08/03/15
·翁宝:全国新闻同仁共同的胜利 08/03/15
·记者遭天价索赔案转折始末 08/03/15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