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横仿
宾馆大门终于开得大了一点,随之而来的,是酒店客房从被观看到被模仿,一度导引了这个城市家居的装饰潮流。
首先引起注意的,是所谓的洗手间,过去,我们称之为“厕所”或者“马桶间”。名称的变化,显示了这一空间的功能性的扩展,如厕只是其中的一项功能。现在,它成了浴室、化妆间,或者,还兼具其他的功能。而其装饰的精致——大理石台面、壁砖、地砖、铸铁浴缸、花洒……,给人提供的是优雅的想象空间。这一空间的变化,或许可以称之为一场“卫生革命”,这一革命的真正意义,在于身体在这一空间所获得的充分的舒展。
身体的要求进一步延伸到卧室——地毯(在家庭则被硬木地板替代)替代了坚硬的水泥地坪;席梦斯替代了木绷或者棕绷,墙壁不再停留在石灰水阶段,而是壁纸或者乳胶漆;日光灯逐步退出这一空间,取而代之的则是吊灯或者吸顶灯,灯光显得昏暗,隐含的是白天(国家的、公共的、政治的、等等)因为这一区隔而无法继续延伸到夜晚(私人的、生活的,等等);电视柜占据了房间的一个重要位置,它对应的正是电视在家庭的重要地位,对媒介信息的依赖将取代对现实生活的真正个人性的观察和思考;电话搁在床头柜上,这一细节后来被无数家庭模仿。
在1980年代,“家”重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是一种社会意识的转换。于光远曾这样回忆:“‘文革’前我的观念是:无事不可对党组织讲,而只要涉及党的机密就从不向家人透露。‘文革’中,‘组织’把我视作坏人……我真不知如何去‘浓化’以他们为代表的组织观念。那时候有什么闷和愁,有什么苦与痛,只有对家人诉说,有什么困难只有同家人一起克服,有什么乐趣也就只有同家人分享。说实在的……经过六年‘文革’,我的家庭观念变得真够浓的。”
我们学习布置自己的家,以此作为从整齐划一的政治生活中退出的第一步。而我们学习的样本正是酒店的房间布置。殊不知,酒店房间只是一种“标准客房”,它是依据某种标准而进行的“复制”,也因此,酒店提供的,仍然是一种“标准”的、整齐划一的生活方式。
这一“标准”现在仍在“复制”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打开任何一家装潢公司的广告,我们所能看到的正是这一“标准”化的生产程序。无法不如此,因为“标准的”同时也就是“阶层的”,它构成了一种“标准”的中产阶层的生活模式。即使在家居的装潢中,所谓的个人性并不曾真正体现。我们从阶级话语中退身而出,却在途中遭遇另一种阶层的话语,并从中获得了新的自我认同。
娱乐联想
酒店还与娱乐业的重新萌生相联系。
1984年7月12日《解放日报》的一则报道引起了我的某种想象,这则报道说:“上海宾馆‘芳园’餐厅七月十二日起对外举办音乐茶座,开放时间为每天下午二时半至四时半,每位收费二元五角,其中包括饮料和西点。晚上还将播放彩色投影电视。”
我读到报道的时候,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有关上海娱乐业的治理和整顿,一直是1949年以后这个城市重要的改造主题之一。咖啡厅,这个曾经被视为“浪漫、悠闲、品位”等等的空间,在1949年以后所剩寥寥无几,而且常常作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符号而被批判。这一现象在1980年代以后,得到了根本性的扭转。
在1980年代乃至而后的各种叙事中,首先浮现的是“老上海”的生活形态。而且是被精心挑选过“老上海”的生活形态,不是“棚户区”,而是曾被排斥在“革命话语”之外的“百乐门”舞厅、黑社会、豪华公寓,等等。在这一意义上,1984年上海宾馆“芳园”餐厅音乐茶座的悄然开放,可以视为某种社会的“征兆”。
饶有意味的是,当年的“芳园”餐厅茶座已不复存在,它已转化为所有酒店大堂咖啡吧的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我们并没有多大可能领略所谓“老上海”的风情,比如那种咖啡厅的浪漫或者品位的小资情调。我们感觉更多的,可能只是一种会谈式的商务氛围。严格地说,所谓“西方”,在我们今天的想象中,已经分裂为两个“西方”,一个是欧洲的“西方”,它存在于某种传统的知识叙事中,并且常常依存于“老上海”的再现活动之中,而另一个则是活跃在今天全球化背景下的美国化的“西方”,是权力和财富的观念混合,这一个“西方”才是我们今天主要的想象对象,甚至是主要的想象动力。
所谓的多样化,从未真正存在,1980年代对多样性的个人的生活空间或者生活方式的想象,最终被全球化的想象所替代。
·纽约印象 08/03/12
·上港集团底价摘北外滩地块 08/03/12
·恒隆地产 楼市复苏提升远期业绩 08/03/12
·上海30年城市现代化变革之路 08/03/12
·08年家居“洗牌”将加剧 08/03/12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