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是这么一个“家”,我们愿意承受生活的重负、任劳任怨;也因为这么一个“家”,我们更小心地观察老板和官长的脸色,努力在职场“拼搏”。我们的生活态度,也是一天天“居家”化了,只有在家里才能感觉到自我,也只有像家的地方,我们才觉得亲切和舒服。我们越来越习惯按居家的标准来制定人生理想:不但是妻子儿女、冰箱彩电,更是轻松、娱乐、软绵绵的依赖,窗外风狂雨暴、险象环生,我自蒙头睡得香……一种以住宅和居家为核心的日常生活方式,日益普遍。
以住宅为中心的组合建筑空间,将“家”安放于人生之中心的心理图式,以住宅和居家为核心的日常生活方式:能够创造出这样的三位一体,上海的城市空间的重组,或者换一个说法,新的主流意识形态的空间性生产,真是非常成功。
但是,它能一直这样成功下去么?
上海外滩附近。据说这种“老虎天窗”的称呼,源于西语东渐
酒店改变我们的空间
所谓的多样化,从未真正存在,1980年代对多样性的个人的生活空间或者生活方式的想象,最终被全球化的想象所替代。
30多年前,我们几乎没有“酒店”这样的概念,甚至很少使用“宾馆”、“旅馆”类似的名称,而常常以“招待所”名之。一方面,它昭示着一种命名的平等性,另一方面,在实际的语境中,又处处炫耀着差异性——身份、地位、职业甚至等级。在我们居住的这座城市里,当年,同样有着形形色色的各类招待所,而招待所与招待所之间,通常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一一对应着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社会地位。
在某种意义上,30多年前,招待所承担着的,正是这样的一种象征功能,一种异己的生活想象。但是,在20世纪的70年代末,那种异己的生活想象开始对更多的人发出召唤,某种新的差异性,比如经济的差异性,开始要求替代原有的权力的差异性。而在这样的替代过程中,某种记忆也开始被悄悄唤醒。
我们实际上,从未真正地与过去决裂,在命名问题上,也是如此。一方面是招待所的普及化,另一方面,某些名称,比如“国际饭店”,仍然顽强地被延续下来,甚至成为城市的某种象征。许多的外地人,在论及上海的时候,总是会涉及“国际饭店”,涉及“二十四层楼”这样的话题。酒店以及它们的高度,对一座城市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酒店地标
今天,酒店已经在某种意义上成为我们这个城市的标志物,坐上出租车,我们只要报出波特曼、喜来登或者任何一座四星级以上的酒店名称,司机都会准确无误地把我们送到目的地,酒店正在或者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酒店还在引领着这个城市的时尚,甚至引领着一种建筑美学——摩天玻璃大厦正是这种美学的建筑载体。
哲学家德里克曾经分析过陆家嘴建筑的“离地美学”。在所谓的“离地美学”中,高度正是其突出的美学标记。他说,“陆家嘴的摩天大楼似乎已考量着,替代原本那些象征‘东西交会’的建筑物,这些摩天大楼合法化了上海作为全球都会的候选资格。这个‘龙头’不单带领扬子江地区,更会带领全中国,迈向全球性的长征。而事实上,上海滩的建筑(这些上海历史和身份的象征受到历史文物法保护)也渐渐改变成商业和娱乐的中心,好使它们能跟全球性的愿景相一致,也为了符合那批空降上海这个‘高度发展’的新区域的外国企业家不知厌足的大胃口”。
这一全球化的过程,当然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正是在那个时代,“高度”开始成为一种美学象征或者一种美学炫耀。
·纽约印象 08/03/12
·上港集团底价摘北外滩地块 08/03/12
·恒隆地产 楼市复苏提升远期业绩 08/03/12
·上海30年城市现代化变革之路 08/03/12
·08年家居“洗牌”将加剧 08/03/12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