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仑有很多身份,正如他告诉你的那样:房地产大亨、率性的学者、通权达变的商人、被称为“大哥”的商业领袖、商界思想家、黄段子传播者,以及新近才获得的“畅销书作家”……
总而言之,除了时间之外,你很难发现他缺乏什么。
媒体喜欢冯仑强大的表述能力和自嘲精神,他们觉得他是个“真人”;公众喜欢他的信口开河和满嘴段子,觉得他值得亲近;同行们则喜欢他的通情达理,知道与他交往没有风险,也没什么压力。
万科的王石,与他惺惺相惜的一个企业家,说“冯仑这个人,聪明绝顶,侠义肝肠。嬉笑怒骂皆文章,百计千心成万通”。这个评价代表了很多企业家对冯仑的认知。
但是财富形成的光环还是会将冯仑包围起来,使他远离清晰,直到变成一尊“真神”。当越来越多的名号、案例和传闻将冯仑变成一张脸谱的时候,他即使使劲挣扎,也很难还原自己最真实的身份——一个大时代的小访客。
两个爹
有为数不多的人拥有冯仑一样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
冯仑生于1959年的西安,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企业工会负责人的儿子。冯仑很小就从父亲那里学会了阅读、写作和画画。除此之外,父亲还给予了他一笔特殊的财富——他为他提供了介绍信,使他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中能够肆无忌惮地出入资料馆,翻阅各种“供批判用”的禁书。在一个信息封闭的年代里,他无意当中成为了掌握信息财富的“暴发户”。
冯仑1982年从西北大学毕业后,考入中央党校读硕士。他的导师叫马鸿模,被冯仑称为“一个有文化的土匪”的传奇人物。
冯仑第一次见到马鸿模的时候,他面前是一个留着光头,身着一袭黑衣,叼着根粗雪茄的老头儿。他们后来成为忘年交,再后来这个出入过生死的人变成了冯仑的“干爹”。冯仑继承了他的衣钵,也继承了他强悍的人生和性格,南方一家杂志形容的“一种既有知识分子的逻辑与理性,又混杂着土匪气质的复杂人格”。
老头儿过世之后,冯仑把他放在了自己的皮夹当中;跟他在一起的,还有一张阿拉法特的照片。
冯仑在中央党校除了得到马鸿模的垂青外,还获得了空前的阅读机会。大量的鲜活信息使他看到了一个与传说中完全不同的世界,也使他发现历史有着“伟大的阴面”。他意识到,在历史的过程中还有真实的是非是他所不知道的;他开始颠覆自己以往对是非的认识;他开始相信“历史永远没有真相”。
带着全新的是非观和零乱的价值观,冯仑告别了自己的学生时代。他先是变成一个教师,接着又变成了中宣部和国家体改委的官员。有一天,他厌倦了那种生活,那种生活也厌倦了他,于是他(只好)开始学习如何成为商人。
一个人
在与牟其中见面之前,冯仑对这个传奇人物早已如雷贯耳。那时候牟其中是中国商业界的领袖、大佬,他用想像力为自己赢得了印刷术和无线电波的关照,使自己成为时代的英雄和偶像。
1989年的一个偶然机会,冯仑去了牟其中的南德公司。他在那里晃荡了三年,牟其中先是委任他为“政务秘书”,后来又委任他为《南德视界》主编,再后来冯仑变成了“总办公室主任兼西北办主任”,成为南德王国中最为显赫的“封疆大吏”。
在耳闻目睹了牟其中管理公司的江湖路数之后,冯仑绝望了。找了个机会,他没有向牟其中告别,偷偷摸摸地离开了南德。他就这样与牟其中结下了“梁子”,牟其中坚定地认为冯仑的离开是一种彻头彻尾的背叛和逃跑;后来因为南德的人老往万通跑,他们的“梁子”就越结越深,先是牟其中见面不搭理冯仑,接着是冯仑发狠放话说“活着就不要见了”。
再后来牟其中进了大狱,冯仑和王石曾一起去武汉探望了牟其中。“这违背了我‘活着不见面’的赌气誓言,但时过境迁,心境不一样了。”他说。
·中国楼市拐点大调查:地产商集体焦虑 08/03/01
·潘石屹任志强 相交十五年 08/03/01
·观念的破土 08/03/01
·冯仑的智 08/03/01
·大陆地产团到台 县市长当地陪 08/03/01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