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三人各投资100万港元创办了新鸿基公司。郭得胜为董事局主席,李兆基、冯景禧任副主席,而职员不过十余人。
郭得胜以多年经营工业原辅材料对制造企业的深入了解,十分清楚占香港九成以上的小企业,由于经营资金薄弱的制约,需要小型厂房以供栖身。于是,新鸿基企业应时对景,以建造工业楼宇为切入点,并且根据制造企业的需求分层出售,配合十年分期付款的优惠举措,因此而大受小型制造企业的追捧。
1965年,香港发生了银行挤兑风波,英资银行利用这一危机接连吞并了“廖创兴”和“恒生”等华资银行的半数股份,“广东信托”银行也因此而宣布倒闭,由此带来香港房地产市场陷入一片萧条,交易一落千丈。然而郭得胜却并没有因此而停滞不前,他以稳扎稳打的经营作风,采取减少抵押及银行透支的措施,以削减经营利息支出。在这期间,他既在低潮时吸纳别人抛售的地块和旧楼,又不盲目开发项目,使新鸿基在1965至1967年的经济风潮中,不仅安然度过难关,而且还建成了20多座大厦,使新鸿基企业的基础更加牢固。
1968年,经济低潮过后,香港工商业复苏中日见活跃,企业经营用楼宇的需求量逐渐增加,郭得胜的投资开始凸现效果。尤其香港工商界对新鸿基企业的分层出售、十年分期付款的方式十分推崇,以至于新鸿基企业的工商楼宇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郭得胜在套回大量现金后,又针对时势,大量吸纳土地兴建楼宇,使新鸿基企业得到了快速地发展。
1972年初,香港股市一派兴旺中几近疯狂,恒生指数一日数涨。期间,冯景禧自立门户,成立了“新鸿基证券有限公司”,李兆基也相继成立了“恒基兆业”地产公司。
1972年7月14日,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并于8月23日上市,市值为港币4亿元。雇佣员工约30名,主要从事地产发展和投资。
有意思的是,郭得胜以其二十多年“老实商人”的良好声誉,在筹资时刻激发了股民们的投资狂热,打乱了郭得胜准备集资1亿元的计划,使他最终获得了10亿港元的巨额资金。
1980年,为规避房地产经营风险,又采取了商用楼宇租赁经营方略,自完成湾仔新鸿基中心物业出租以后,经过十年的发展,租赁楼宇面积已增至820万平方英尺,租赁收入每年高达16亿港元,成为新鸿基地产一项风险小,收益高的稳固财源。
至此,新鸿基地产已经发展成为香港地产界的五虎将之一。
1987年10月,新鸿基地产与信和集团合作,以33.5港元的巨资投得湾仔一块地皮,兴建了当时亚洲最高的建筑物--中环广场。
1990年10月,郭得胜因心脏病复发去世。参加葬礼的有李嘉诚、包玉刚、邵逸夫、霍英东、郑裕彤、李兆基等工商业巨子,当时报刊评论:“这几位扶灵者就已掌握了半个香港的经济命脉。”那时,新鸿基地产的市值已达254亿港元,与上市时相比,增长了635倍。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