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改制后,苦于无法突破资金有限的瓶颈,几年来只能靠原有资产升值和几幅遗留土地勉强度日。”新上任的深城投总经理李士兴向本报记者表示。他相信,若再不思进取,企业不但跟不上这一波房地产业的发展高潮,甚至随时都有关门的危险。
远洋地产克隆母公司并购模式
毫无疑问,“并购”已成为远洋地产上市后全国快速扩张最重要的手段。
远洋地产总裁李明曾公开表示,公司超过40%的土地储备是通过并购得来的,今后也将继续坚持这一模式。“目前我们的土地储备是860万平方米,一年之后达到1860万平方米,大家不要太吃惊”。他说。
2007年7月31日,即远洋地产上市招股书统计数据截止的最后一天,该公司签订天津普利达项目主收购协议,同年10月上市前夕,又以21.5亿元收购青岛主要开发商颐中房地产100%的股权。两次出手,共为远洋地产带来了建筑面积近300万平方米的待建项目储备。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远洋地产如此大手笔地实施并购术,很明显受到母公司中远集团成功经验的影响。成立于1992年的中远集团,主营航运业务,还先后涉足房地产、工业、贸易、金融及旅游等,其集装箱制造、散装船运输和修船等主营业务板块,都是通过大规模并购,在短短几年排到世界前列的。
“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是大鱼吃小鱼,”李明曾自信地总结说,“但并购能力对企业要求很高,人家凭什么跟我们合作?除了资金以外,还要看品牌和企业文化。”
证券分析师对远洋地产的并购策略另有一番解读。香港凯基证券一位分析师表示,由于新一年里内地宏观调控力度将继续加大,部分城市楼市走势有可能恶化,在港上市的内资地产股如果希望继续受到投资者的追捧,充分表现企业的成长性是唯一途径。
华泰证券地产分析师张弛飞也认为,跨区域发展房企进入新市场时,与其高价拍地,不如直接收购当地公司成本更低,更重要的是,房地产是区域性极强的行业,并购“地头蛇”不但可以带来相应的土地储备,更能为“过江龙”落地生根提供丰厚的人脉关系和本地化人才。
好事或会多磨
尽管远洋地产和深城投双方情投意合,但并购最终会否“消化不良”,还是一个未知数。
“国企内部的关系太复杂了。”深圳某知名民营企业一位总经理称,“即使是双方高层同意,这次收购还是存有一定变数的。”
首先,此宗并购案涉及多方利益。广东俗语云,“烂船还有三斤钉”,何况深城投并非一条“烂船”,其多年积淀下来的资产实力,依然不俗。目前除深圳外,该公司在广东东莞、安徽合肥等地拥有可建筑面积近40万平方米的在建项目,2007年年中,深城投东莞分公司斥资3亿元拍下了广东东莞一幅地王。
“不少深圳本地国有房企也在打它们的主意。”上述人士透露说。按国有企业重组并购运作惯例,如果有多家竞争者,互相比拼的就是各自的“背景和关系”了,如果出现实力相当,彼此僵持的情况,拖上一两年是常事。
深城投内部也传出过“不和谐”的声音。现在该公司有两个主要股东,其一是代职工持股的深城投工会,其二是深城投“一把手”原董事长兼总经理黎家雄。但2007年12月传闻中并购即将落槌之际,黎在毫无先兆之下突然辞职,外界甚至猜测企业内部发生了“政变”。记者曾试图与黎本人接触,但他却一再表示不愿接受采访,并表示不清楚上述收购详情。
另一方面,虽然深城投董事会已做出了股权转让的最后决定,但还是有不少中下层员工不满此次转让计划,担心自身利益受损,部分员工甚至计划向上级主管单位提出申诉。
·武汉今年再无“地王”? 08/01/08
·北京土地市场盘点:年初天价抢地年底地王流标 08/01/08
·调控升级 地产富豪集体焦虑 08/01/08
·2007年北京房地产市场回顾与展望 08/01/08
·并购事件频出 房产市场将上演马太效应? 08/01/08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